“只是……若关羽有诈?”夏侯惇仍有顾虑。
“将军所虑极是。”司马懿表示完全理解,“故懿建议,我军可采取‘逐次推进,稳固占领’之策。先派小股精锐,占领空置营寨,仔细排查,确认无伏兵陷阱。而后,派遣工兵加固营寨,建立烽燧哨卡。主力则于后方策应,稳扎稳打。若关羽果真有埋伏,见我军如此谨慎,亦难觅良机。若其确为真撤,则这数十里疆域,便是我军囊中之物。”
这个方案,几乎将风险降到了最低,同时又能确保拿到实实在在的战果和政治资本。
夏侯惇沉思良久,独眼中精光一闪,重重一拍案几:“好!就依仲达先生之计!步步为营,拿下这些地方!某倒要看看,那关羽能玩出什么花样!”
接下来的数日,魏军按照司马懿的策略,开始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果然,过程异常顺利,占领的空营寨除了些废弃杂物,并无任何埋伏。斥候前出数十里,也未发现荆南军大规模调动的迹象。
消息传回襄阳,夏侯惇终于彻底放心,同时也对司马懿的“谨慎”和“判断”心生佩服。他哪里知道,这一切,本就是刘协和司马懿心照不宣的一场交易。
当最后一座原属荆南的哨卡被魏军兵不血刃地占领,并插上曹魏旗帜后,夏侯惇与司马懿联名的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送往许都。捷报中,自然将主要功劳归于夏侯惇的“指挥若定”和前线将士的“英勇”,但同时也以谦逊的笔触,提到了司马懿“持节督察,参赞军机,明断敌情,献策稳健,功不可没”。
许都,魏宫。
接到捷报的曹丕,大喜过望!虽然只是收复了部分前沿失地,并未与敌军主力交战,但这在他登基之初,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证明了在他的领导下,大魏国势依然强盛,足以让敌人望风而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盛赞了夏侯惇的功绩,同时,也特别褒奖了司马懿。
“司马爱卿持节督军,洞悉敌情,献策稳健,方有此兵不血刃之功!真乃朕之股肱!”曹丕意气风发地说道。
借着这场“胜利”的东风,曹丕地采纳了司马懿提出的建议——以加强北线防务、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为由,对襄阳、樊城等地的驻军将领进行了一番“微调”,几名原本地位不高、但能力尚可、且与司马懿关系较为密切的将领,被提拔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同时,曹丕还赋予司马懿更大的权限,协调督管部分北线州郡的军需后勤。
这一切,都进行得合情合理。司马懿没有直接掌握某支大军,但他对曹魏北线军务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悄然上了一个台阶。
魏军大营内,司马懿独自坐在案前。窗外月色清冷,映照着他平静无波的脸。
他拿起笔,在一张纸条上缓缓写下几字:
“事谐,北线暂安,静观其变。”
这是给刘协的回复。他知道,刘协需要北线的“安静”,以便全力对付孙权。而他,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刚刚到手的权力,并继续潜伏,等待下一个机会。
“刘协……孙权……”司马懿低声自语,嘴角那抹冷意再次浮现,“斗吧,狠狠地斗吧。这乱世……终将属于最能忍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