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许都暗涌,权柄初握

他这番话,看似完全站在曹丕和国家的立场上考虑,提出了一个稳妥且面面俱到的方案。但核心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人,或者说,将一个能代表他司马懿意志的人,塞进北线军中,参与到这场可能的“胜利”之中。

曹丕闻言,深以为然:“仲达此议甚善!只是……派何人去为好?需得是朕信重,又通军务,且能协调元让者。”

司马懿心中早已有人选,但他绝不会自己说出来。他再次低头,语气谦卑:“此等重任,非陛下心腹重臣不可。朱铄将军忠诚可靠,或可考虑?亦或……陛下另有良选?”他将球轻轻踢了回去,同时抛出了一个看似合适,实则与他关联不大的候选人朱铄,以显示自己毫无私心。

曹丕沉吟起来。朱铄是他的亲信,忠诚无虞,但能力资历稍显不足,未必能完全协调好与夏侯惇的关系。他目光在殿内几位重臣身上扫过,最终,落在了始终垂首恭立、仿佛只是一个背景板的司马懿身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论信任,司马懿是父皇临终托孤之臣,近来办事得力,深合他意;论能力,其智谋深远,处理军政事务井井有条;论资历和与人相处,其谦恭退让,与夏侯惇等老将也素无冲突……

“不必另选他人了。”曹丕做出了决定,“就由仲达你,持朕节钺,亲往襄阳一行!代朕抚慰将士,督察军务!若确系良机,便助元让,一举收复失地,扬我国威!”

司马懿心中波澜涌动,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惶恐与感激,他深深跪伏下去,声音带着一丝“激动”的颤抖:“陛下信重若此,臣……臣敢不竭尽驽钝,以报陛下天恩!必当小心行事,助夏侯将军明辨敌情,若有机会,定不负陛下所托!”

刘协送来的这份“功劳”,他接下了,并且要以一种最稳妥、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自己权力的基石。

数日后,襄阳城外,魏军大营。

夏侯惇亲自出营,迎接持节而来的司马懿。他独眼之中目光锐利,打量着这位以智谋着称、深得陛下信重的同僚。对于司马懿的到来,他心情复杂。一方面,皇帝派来钦差,意味着对前线战事的重视,也带来了可能的决策支持;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让他这位沙场老将心中略有不适。

“仲达先生远来辛苦。”夏侯惇拱手,语气还算客气,但带着武将特有的直率,“关羽后撤之事,先生想必已知。依你之见,是真是假?”

司马懿笑容温和,毫无架子,先是郑重宣读了曹丕的旨意,慰劳了前线将士,然后才与夏侯惇并肩走入中军大帐。他并没有立刻回答夏侯惇的问题,而是仔细询问了斥候探查的细节、敌军后撤的秩序、遗留营寨的状况,甚至关心了军中粮草辎重的储备。

他问得极其细致,表现出十足的谨慎和对军务的熟悉,这让夏侯惇原本的一丝不快稍稍缓解。至少,来的不是个只会空谈的文人。

“元让将军,”听完所有汇报,司马懿才沉吟道,“以懿观之,关羽此番后撤,秩序井然,并非溃败。其所让出的营寨,虽已焚毁部分设施,但核心工事尚存,并非毫无价值之弃地。此等行为,确有诱敌之嫌。”

夏侯惇点头:“某也是如此认为,故严令各部,不得轻进。”

“然,”司马懿话锋一转,指向悬挂的地图,“将军请看,关羽让出的这三处营寨,虽非核心关隘,却控扼着通往南阳盆地的三条次要通道。其主动放弃,等于将前沿防御纵深让出了近五十里。若我军能稳稳占据这些地方,并以此为基点,构筑新的防线,则未来无论是进是退,主动权皆在我手。此乃实利。”

他顿了顿,看向夏侯惇:“况且,陛下初登大宝,天下瞩目。荆南新遭重创,若我军能兵不血刃,‘收复’这数十里疆土,虽非歼敌大功,却亦是彰显陛下威德、振奋国人之举。于稳定朝野人心,意义非凡。”

他没有鼓吹冒险进攻,而是将“收复失地”包装成一种稳健的、获取实利并兼具政治意义的行动。这完全说到了夏侯惇的心坎里。作为曹氏元老,他同样希望曹丕的政权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