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与王大人交好的御史,上奏弹劾杨昭所提倡的新学“异端邪说”,认为其蛊惑人心,有悖圣贤之道。紧接着,又有几名吏部官员联名上奏,质疑杨昭关于官吏选拔的设想,称其“废弃旧制,恐生乱象”。
这些奏折措辞激烈,直指杨昭的思想根基,意图从根本上否定他的一切改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杨昭对此早有准备。
就在这些奏折递上去的同一天,京城几处繁华地段,忽然出现了几家名为“启蒙书社”的小铺子。书社里售卖的,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一些以白话文写就的、关于农耕技术、商业常识、甚至基础算术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价格低廉,内容深入浅出,立刻吸引了大量普通百姓和识字不多的商贾。
同时,一些由杨昭暗中资助的民间学子,也开始在京城街头巷尾,公开宣讲新学的好处,指出旧学空谈误国、脱离实际的弊端。他们用生动的例子,讲述杨昭在北境如何改良农具、提升产量,在江南如何发展商业、富裕百姓。
一时间,京城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百姓们对这些实用性极强的新学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对杨昭的赞誉也越来越多。
当那些老臣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批判新学时,皇帝却收到了来自地方的奏报,称许多地方官员开始主动向兵部寻求关于“新式农具”和“商业管理”的指导,因为这些东西确实能让百姓受益,提升地方税收。
王大人等人再次感到一种无力感。他们发现,杨昭的改革并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已经通过实际行动,悄然渗透到了民间,获得了百姓的认可。他们的攻讦,在实际效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杨昭此子,竟然如此阴险!”王大人摔碎了手中的茶盏。
他原本以为,文化和吏治的改革,是杨昭的软肋,是他无法触及的禁区。没想到,杨昭却早已在这些领域布下了棋子,并且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新学的种子播撒到了民间。
这让他们的攻击,显得像是在阻碍国家富强,阻碍百姓生活改善。
杨昭站在兵部的高台上,俯瞰着京城。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这些老狐狸,还有更多的手段。但他亦有信心,将他们一个个击溃。
因为他手中,握着超越时代的知识与力量。而这,是那些只懂得守旧、只懂得维护自身利益的老臣们,永远无法理解和抗衡的。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