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持续到深夜才散去。常遇春婉拒了所有同僚的继续邀约,独自一人,骑着“踏雪”,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营地里,篝火已经熄灭,只有巡逻的士兵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穿行。空气中,还残留着白天的燥热和一丝淡淡的血腥味,那是属于战场的味道,也是他最熟悉的味道。
他没有去自己的主帐,而是先走到了士兵们的营区。他看到几个受伤的士兵还没睡,正借着月光,小声地聊着天,聊着家乡的爹娘,聊着池州城里的趣事。看到常遇春,他们立刻想站起来行礼。
常遇春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他走到他们身边,挨个看了看他们的伤势,从怀里掏出一个小酒壶,递给他们:“喝口酒,暖暖身子,好好睡一觉。明天,我给你们请最好的郎中。”
士兵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接过酒壶,每人喝了一小口,便又传了回去。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用最质朴的眼神看着他们的将军。
常遇春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转身离去。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他的“义”,对这些生死与共的袍泽的“义”。
回到自己的主帐,他解下那身沉重的元帅常服,只穿着一件白色的中衣。他没有睡意,只是静静地看着案几上那枚冰冷的虎符和那方沉甸甸的印信。烛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他想起了很多事。
他想起了自己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在乡野间无忧无虑地奔跑,那时的梦想,不过是能吃饱饭,能有一头自己的牛。想起了自己因为打死了地主家的恶霸,被迫背井离乡,在乱世中挣扎求存。想起了自己投奔朱元璋,那个当时还只是郭子兴手下一名将领的年轻人,是如何慧眼识珠,将他从一群小兵中提拔出来,委以重任。
“主公……”他轻声念着,心中充满了感激。这份知遇之恩,是他愿意用生命去守护的“忠”。
他想起了龙湾之战,那滔天的巨浪,那惨烈的厮杀。他想起了池州城头,那三天三夜不曾停歇的箭雨和滚木礌石。他想起了那些倒在他面前的兄弟,有跟了他多年的老部下,也有刚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他们有的至死都紧紧握着武器,有的则在临死前,嘴里还念叨着家乡的名字。
“兄弟们……”他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这份对逝者的承诺,对生者的责任,是他必须扛起的“义”。
“忠义……”他再次念出这两个字,心中百感交集。这两个字,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沉重。它们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他走到案前,提起了笔。笔尖蘸满浓墨,在雪白的宣纸上,他沉思了片刻,然后,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仁者无敌”。
字迹刚劲有力,力透纸背,却又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润与厚重。写完,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将心中所有的迷茫与挣扎,都倾注在了这四个字里。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纸,贴在了营帐最显眼的位置,正对着他的床铺。他告诉自己,从今往后,他的“锐”,要为“忠义”服务;他的“勇”,要为“仁德”护航。他不仅要让敌人闻风丧胆,更要让百姓夹道欢迎。他要让“常家军”成为一支真正的王者之师,一支带着正义与仁慈之师的军队。
他想起了朱元璋的话:“一面凝聚人心、匡扶正义的旗帜。”是啊,旗帜。旗帜所向,不仅是敌人的城池,更是天下的人心。
这一夜,常遇春彻夜未眠。他坐在案前,时而看着那“仁者无敌”四个字,时而抚摸着那枚冰冷的兵符。他的思绪,已经飞出了这小小的营帐,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在思考,如何治理新收复的城池,如何安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如何让士兵们在战后能找到新的归宿。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冲锋”的莽夫,他开始懂得“止戈”的艺术。他不再仅仅追求战术上的胜利,他开始谋求战略上的长治久安。
天亮时分,第一缕晨曦透过帐帘的缝隙,照在了他的脸上。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一种全新的光芒。那光芒里,有战神的锐气,更有统帅的智慧与慈悲。
他完成了从一个顶级战将到一位伟大统帅的最后一次蜕变。这蜕变,比任何一场战斗都来得更加艰难,也更加深刻。
忠义大元帅,这个称号,将成为他一生最荣耀的勋章,也是他一生最沉重的责任。他将带着这份荣耀与责任,踏上新的征程。他的前方,是更加广阔的战场,是更加恢弘的天下。而他,常遇春,大明第一战神,忠义大元帅,已经准备好了。
他走出营帐,迎着初升的朝阳,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阳光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