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请看!此乃我之大明第一战神!常遇春!”
“大明第一战神!”
这六个字,如同惊雷贯耳,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公卿,还是普通一兵,亦或是市井小民,都跟着高呼起来。声浪滚滚,直冲云霄。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民心所向,是军心所归。常遇春,这个名字,在这一刻,被刻上了“战神”的烙印,永远载入了史册。
常遇春站在那里,身形挺拔如松。面对这山呼海啸般的赞誉,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他想起了池州城下,那漫天飞舞的箭矢,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那些倒在他面前,却依旧瞪着双眼的兄弟。他想起了自己对士兵们许下的诺言:“跟着我常遇春,有肉吃,有酒喝,有功赏,有家回!”如今,他做到了。这份荣耀,不属于他一个人,属于所有为池州流过血、拼过命的将士们。
他缓缓转身,对着身后的大军,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让所有士兵都红了眼眶。他们的将军,他们的战神,从未忘记过他们。
当晚,应天府皇宫内,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正在举行。御花园里,摆下了数百桌酒席,珍馐美味,琼浆玉液,香气扑鼻。文武百官,凯旋将领,齐聚一堂,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常遇春被安排在朱元璋的左手边,这是无上的荣耀。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元帅常服,金线绣成的蟒纹在烛光下闪烁着华贵的光芒。他端着酒杯,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与前来敬酒的官员们一一碰杯。他的举止,不再是那个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一位沉稳儒雅的统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站起身,整个宴会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
“今日,君臣同乐,共贺池州大捷!”朱元璋举起金杯,声音洪亮,“此战,常遇春将军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以少胜多,威震天下。其功,可谓社稷之柱石;其勇,可谓三军之楷模!”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常遇春,眼神变得无比郑重:“朕,欲封常遇春为‘忠义大元帅’,总领东征诸军,节制内外,赏罚自专!”
“忠义大元帅”!
这五个字一出,满座皆惊。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它的分量,远超任何王侯公爵。这是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封号,蕴含着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全部信任与期许。
李善长、刘伯温等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封赏,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布局。朱元璋是在向天下宣告,常遇春,不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刀,更是他朱元璋意志的延伸,是大明“忠义”精神的化身。
朱元璋看着众人惊愕的表情,缓缓解释道:“诸位或许不解,为何是‘忠义’二字。朕今日,便要为诸君解之。”
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回荡在寂静的御花园里:“‘忠’,何为忠?忠,非愚忠,非盲从。是对国家社稷之忠,是对黎民百姓之忠,是对我等义军‘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宏愿的忠诚!是对我朱元璋,作为你们主公,这份知遇之恩的忠诚!此为立身之本,无忠,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将倾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再次落在常遇春身上:“‘义’,又何为义?义,是袍泽之情,是生死与共,是不抛弃,不放弃!是对天下苍生之义,是保境安民,是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是对天地正气之义,是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心!此为成事之基,无义,则如断翅之鹰,失舵之舟,终将迷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元璋的声音越来越高亢:“朕封遇春为‘忠义大元帅’,是希望他,不仅要做一把为我大明开疆拓土、锐不可当的利剑,更要成为一面凝聚人心、匡扶正义的旗帜!让天下人看到,我大明的军队,不仅有雷霆万钧之勇,更有春风化雨之仁!我们不是乱匪,我们是天命所归的王师!”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在场的所有将领,无论是谁,都感到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所追随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带领他们打胜仗的主公,更是一个有着宏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的领袖。
常遇春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朱元璋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重锤,敲在他的心上。他明白了,这个“忠义大元帅”的封号,重逾千斤。它代表的,是权力,更是责任;是荣耀,更是枷锁。从此以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将不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着“忠义”二字。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撩起袍服,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单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顶。
“臣常遇春,谢主公隆恩!”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颤抖,“主公以‘忠义’二字赐臣,臣必以‘忠义’二字为铭!此生此世,必当肝脑涂地,为主公荡平天下,万死不辞!若有违背,天诛地灭!”
朱元璋快步上前,亲手将一枚雕刻着龙纹的虎符和一方刻着“忠义大元帅”的印信,交到常遇春手中。当那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时,常遇春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也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瞬间贯穿了他的全身。
那一刻,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变了。以前,他只需要考虑如何打赢下一场仗,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的世界,是战术,是谋略,是冲锋,是厮杀。而现在,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赢得整个天下。他需要考虑粮草,考虑民心,考虑战后重建,考虑如何让“常家军”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王师”。
他明白,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将军,他成为了这支义军,乃至未来整个大明军队的精神支柱之一。他的肩膀上,扛着的,是朱元璋的信任,是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是天下百姓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