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初见元璋

他不敢怠慢,立刻将自己所知道的绿林势力,像倒豆子一样,一一说了出来。他先从距离滁州较近的几个山寨说起,比如北边的“清风寨”,寨主“铁臂熊”王刚,此人勇力过人,但脑子不太灵光,手下多是些亡命之徒,装备粗糙,主要靠劫掠过活;再比如南边的“断魂谷”,谷主“毒娘子”柳如烟,此人阴狠狡诈,擅长用毒,手下多是些被她控制或收买的亡魂,势力虽不大,但手段极其狠辣,让人防不胜防。

接着,他又提到了几个稍远一些,但名声在外的势力。比如位于江淮一带的“混江龙”李春,此人势力庞大,手下喽啰数千,占据了几个重要渡口,控制着水路运输,财大气粗,但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还有活动在山东境内的“赤眉军”残部,虽然元气大伤,但余威尚在,时不时还会出来骚扰一番,给地方官府带来不小的麻烦。

在描述每个势力时,常遇春都尽可能详细。他不仅说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大致的人员构成(是亡命之徒为主,还是有些被逼上梁山的良民),还提到了他们主要的武器装备(是简陋的刀枪棍棒,还是有些能打造较好兵器的作坊),甚至包括首领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以及与其他势力的关系等等。他说的头头是道,滴水不漏,仿佛一本活生生的绿林志,在他的口中徐徐展开。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端坐在那里,如同山岳般沉稳。他时不时地点头,手指敲击桌面的节奏也随之变化。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常遇春的内心。脸上时而露出思索的神色,时而又露出赞许的神色。常遇春说得越详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就越多。他发现,这个来自黑风寨的汉子,不仅口才了得,记忆惊人,更重要的是,他对绿林的了解,是真正从内部得来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判断,绝非道听途说或表面文章可比。

当常遇春说完最后一个势力的名字,屋子里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和屋内微弱的呼吸声。常遇春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评价。是满意,还是觉得他言过其实?

“说得好!”朱元璋终于打破了沉默。他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声音洪亮,如同惊雷炸响在常遇春的耳边。这一拍,力道极大,连桌上的茶杯都微微晃动了一下。他霍然站起身来,身形挺拔,目光如电,大声说道:“常遇春,你果然是个人才!本帅正愁无人可用,无人能深入了解这些绿林妖孽的底细,没想到你却主动送上门来了!简直是天赐良将!本帅就收下你了!”

这番话,如同久旱后的甘霖,瞬间浇灌了常遇春干涸的心田。他大喜过望,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在这一刻沸腾起来。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地叩了一个响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谢明主收留之恩!小人常遇春,今日得遇明主,三生有幸!小人一定效死力,为明主效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番话,发自肺腑。他并非仅仅因为找到了一个容身之所而高兴,更多的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朱元璋的认可,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是对他能力的肯定,对他未来的期许。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一个能够容纳他的抱负,并帮助他实现抱负的人。这感觉,就像在黑暗中跋涉了许久,终于看到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朱元璋将他扶起,亲自将他拉到座位上,语气缓和了下来,带着一丝长辈般的关切:“好!好!你起来吧!从今往后,你就是我朱元璋的人了!本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放心,本帅不会亏待你的!只要你能为本帅出力,立下功劳,本帅定不会忘了你的功劳!”

常遇春站起身来,身体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再次向朱元璋深深一揖,这一次,他的眼神更加坚定,充满了感激与忠诚。他知道,自己这条命,从这一刻起,就彻底交给了朱元璋。

“常遇春,”朱元璋忽然话锋一转,目光重新变得深邃,问道,“你可知,本帅为何要收留你?”

小主,

常遇春心中一惊,他知道,朱元璋这是在考验他。考验他的觉悟,考验他的忠诚,考验他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收留,更是一场双向的选择与承诺。他沉吟了一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抬起头,迎着朱元璋的目光,认真地说道:“小人愚钝,初来乍到,许多事尚不明白。但小人知道,明主胸怀天下,招揽豪杰,是为了匡扶正义,解百姓于倒悬。小人虽出身草莽,也曾做过错事,但心中也盼望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能被明主看中,小人已是感激不尽。至于为何收留,小人实在不知,还请明主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