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寻访明主

常遇春站在离城门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城内传来的烟火气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大军的气息。他望着这座雄关,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期待和紧张。期待的是,这里或许就是他新生的起点,是他能够实现抱负的地方;紧张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出现,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更不知道,一个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的逃亡者,是否真的能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他不敢贸然进城。他听说过朱元璋麾下人才济济,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名动一方的人物?自己一个无名小卒,刚刚从逃亡中归来,想要直接见到朱元璋,甚至让他相信自己是个可用之才,简直是痴人说梦。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能够引起朱元璋注意的机会,一个能够让他充分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他不能像那些普通的流民一样,混在人群中,悄无声息地被淹没。

他警惕地扫视了一下四周,确认没有可疑的人物后,便悄悄地躲进了城外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树木高大,枝叶繁密,足以遮蔽他的身形。他找了一棵粗壮的树,背靠着树干坐下,开始仔细地观察着城内的动静。

他看到城内的士兵,正在进行着队列训练。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口号响亮,眼神中充满了精悍和警惕。没有懒散,没有懈怠,每一张年轻或沧桑的脸庞上,都刻着一种叫做“纪律”的东西。这让他想起了黑风寨那些乌合之众,再对比眼前,心中不禁暗自赞叹:朱元璋治军,果然名不虚传。

他看到城内的百姓,三三两两地从城门进出,脸上带着平和满足的神情。他们挑着担子,推着小车,似乎在赶集或者做些小买卖。城墙上虽然守卫森严,但并没有对百姓进行过多的盘查和骚扰,只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检查。这与他之前逃亡途中见过的那些被元军或土匪蹂躏得民不聊生的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看到有士兵主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让路,看到有士兵帮着百姓搬运重物。这些细微之处,让他对朱元璋的“仁义”之说,有了更深的体会。

他看到城内的旗帜,迎风招展,如同燃烧的火焰。上面绣着醒目的“朱”字,在晨光中格外耀眼。这些旗帜插在各个角落,标志着这里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是抗元的大本营。看到这些旗帜,常遇春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一种归属感,如同潮水般悄然涌上心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躲在树林里,像一只耐心的猎豹,一等就是几天。这几天里,他观察到了更多细节:城内的粮草储备充足,军械库里的刀枪箭矢擦拭得锃亮;城头的了望塔时刻有人值守,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城内的街道虽然不算宽敞,但打扫得干净整洁,看不到垃圾和污秽。这一切,都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值得他追随的人,一个真正想要建立一番事业的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耐心也快要被消磨殆尽。就在他有些焦急的时候,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温暖地洒在大地上。城内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号角声,紧接着,城门缓缓打开,一支队伍缓缓地走了出来。

常遇春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只见那队伍前头,打着“朱”字大旗,旗帜之下,一匹高头大马缓缓走出,马上坐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中年男子。他头戴红缨盔,身披锁子甲,虽然衣着朴素,但整个人散发出一种威严和气度,让人不敢逼视。在他身后,跟着数十名亲兵,个个彪悍异常,手持利刃,警惕地注视着四周。这队人马虽然不多,但气势磅礴,显然是城中的核心力量。

常遇春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他几乎可以肯定,马上的那个人,就是他梦寐以求想要见到的——朱元璋!

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也是最好的机会。错过了这次,不知道还要等多久,甚至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了。他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紧张和激动压下去,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他猛地从地上站起,不再隐藏,像一道离弦的箭,从树林里冲了出来,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拦在了那队人马的前方,正好挡在了朱元璋的马头前!

“呔!大胆狂徒!你是什么人?竟敢拦阻大将军的马车!”一个亲兵眼尖,立刻发现了常遇春,大喝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怒意和戒备。他手疾眼快,拔出腰间的刀,就要上前将这个不知死活的拦路者砍翻在地。周围的士兵也立刻警惕起来,刀剑出鞘,寒光闪烁,将常遇春团团围住。

常遇春没有理会那亲兵的喝骂和拔出的刀,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定了马上的朱元璋。他抬起头,仰望着这位即将决定他命运的明主,虽然脸上依旧带着风霜和疲惫,但那双眼睛,却如同黑夜中的星辰,炯炯有神,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英武之气和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他朗声说道,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但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小人是常遇春,来自江北黑风寨,特来投奔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