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偶遇真龙

---

河州城,这座地处要冲的边陲重镇,此刻正被一层无形的肃杀之气笼罩。城头,黑压压的守军如磐石般矗立,明晃晃的戈矛在晨曦中反射着冷冽的光,如同密不透风的刺猬,将整座城池牢牢守护。城门开启与关闭的巨响,不再是寻常的市井喧嚣,而是带着一种沉重的节奏,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城内的紧张。

常遇春站在城外五里的“悦来客栈”门口,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与城内那压抑的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原本以为,传闻中朱元璋的军队驻扎于此,城内定然是草木皆兵,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处处透着死气沉沉的景象。然而,当他借着打探消息的由头,几番乔装打扮,悄悄靠近城门观察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

城内的街道,虽不复往日那般车水马龙、喧嚣鼎沸,却并非他想象中的死寂。相反,一切显得井然有序,甚至带着一种刻意的整洁。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被打扫得纤尘不染,偶有几片落叶,也被细心地扫到了角落。两侧的商铺,大多紧闭着厚重的木门,只留下一线缝隙,透出里面昏黄的灯光和隐约的人影。偶有几家小酒馆或杂货铺还开着,但里面的顾客也寥寥无几,低声交谈,不敢高声喧哗。行人往来,步履匆匆,眼神中带着几分警惕,几分敬畏,彼此之间也保持着微妙的距离,仿佛一个眼神不对,就可能招来无妄之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既不是战前的恐慌,也不是和平年代的安逸,而是一种被高度组织和管理下的平静,像是一口深潭,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涌动。

常遇春没有贸然进城。他深知,此刻的河州城,如同一个巨大的棋盘,朱元璋这位棋手,正运筹帷幄,调动着他的万千棋子。自己这样一个“闲人”,贸然踏入,恐怕还未看清棋局,便已成了棋盘上的弃子。他在这家位于城外、毫不起眼的小客栈住了下来,每日里或是在附近的山林间练练拳脚,活动筋骨,或是坐在客栈的门槛上,捧着一碗劣质米酒,看似漫不经心地望着远方,实则目光如电,紧紧锁住通往河州城的方向,捕捉着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

客栈老板是个精明但还算和气的中年汉子,对常遇春这个沉默寡言的客人倒也客气。几番闲聊中,常遇春不动声色地套出了不少消息。他得知,朱元璋的主力部队,果然如传闻般,驻扎在城西那片广阔的营地里,每日里操练声不绝于耳,那股子精气神,隔着几里地都能感受到。而朱元璋本人,这位让元朝统治者闻风丧胆、让天下英雄竞相投奔的“朱元帅”,却并未龟缩在军营深处,反而时常微服(或者说,是以一种不甚张扬的方式)在城中巡视,处理军务,体察民情。这使得城内的气氛更加微妙,百姓们既敬畏这位传说中的明主,又对这位随时可能出现在身边的“大人物”心怀忐忑。

几天下来,常遇春心中的计划也逐渐清晰。他需要找到一个机会,一个既能引起朱元璋注意,又不至于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目的的机会。他不是那种甘于默默无闻的人,他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朱元璋,在他眼中,就是那片天地的引路人,是黑暗中唯一可见的星辰。

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

那是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带着一丝凉意的晨风拂过脸颊,吹散了昨夜残留的暑气。客栈里传来稀疏的声响,老板正准备开门迎客。常遇春也像往常一样,简单洗漱后,来到柜台前,用几文钱换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和两个刚出炉的烧饼。他一边慢慢咀嚼,一边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客栈外那条通往河州城的小路。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原本还算平静的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起初只是零星的几声低呼,很快便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扩散开来。常遇春端着碗的手微微一顿,豆浆差点洒出来。他循声望去,只见街道上的人们,无论是刚刚开门的店小二,还是匆匆赶路的行人,甚至是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者,都像是被无形的力量牵引,不约而同地驻足,侧目望向街道的尽头。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难以言喻的神情——有敬畏,有好奇,有紧张,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这种混合的情绪,像是一股无形的电流,瞬间传遍了整条街道,也传到了常遇春的心中。他心中一动,放下碗筷,不再顾忌什么,快步走到街道中央,顺着众人的目光,望向那被晨雾微微笼罩的远方。

街道的尽头,原本空旷的,此刻却出现了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一队士兵,正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从远方缓缓走来。他们的行进速度不快,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压迫感。常遇春眯起眼睛,仔细观察。这些士兵身着统一的灰色劲装,这种颜色既不起眼,又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显示出一种务实的军事智慧。他们的头戴皮盔,简洁而实用,遮不住那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手中或持长枪,或执刀盾,兵器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最让常遇春感到震撼的,是他们那无可挑剔的队列和步伐。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东张西望,他们的步伐稳健而富有节奏,每一次踏地,都发出沉闷而有规律的声响,由远及近,如同闷雷滚动,仿佛不是人在行走,而是一条由钢铁铸就的长龙,在缓缓苏醒,在缓缓移动。

小主,

这,就是朱元璋的军队?常遇春心中暗自评价。与他在绿林中见过的那些乌合之众,甚至是那些地方小吏召集的散兵游勇相比,这简直是天壤之别!仅仅是这队列和气势,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胆寒三分。这不仅仅是一支军队,更是一种纪律,一种信念,一种力量的象征。

队伍的前方,骑着一匹通体赤红的高头大马,马匹神骏非凡,即使在缓慢行进中,也透着一股桀骜不驯的野性。马上坐着一个身材高大、相貌威猛的中年男子。他穿着一身极其简单的粗布衣裳,与周围士兵的灰色劲装格格不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这反而更增添了他身上那种独特的气场。他的肩上,却扛着一套沉重的盔甲,那甲胄的轮廓在布衣下若隐若现,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身份和职责。腰间佩戴着一把长剑,剑鞘陈旧,却擦拭得干净,剑柄上的纹路在晨光下隐约可见,透着一股饱经风霜的沉稳。

这男子面色黝黑,那是长期在阳光下劳作、奔波留下的印记,显得格外健康。浓眉大眼,鼻梁挺直,下颌线条刚毅,如同刀削一般。最让常遇春感到震撼的,是他那双眼睛。那眼神锐利如鹰隼,仿佛能洞穿人心,即使此刻他只是随意地扫视着街道两侧,也让人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不敢与之对视。他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或许是连日奔波,或许是军务繁重,但这丝疲惫却丝毫不能减损他整体上散发出的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他时而抬头望向街道两侧的房屋,目光深邃,似乎在审视着什么;时而与身边一个同样骑在马上的中年文士低声交谈,那文士气质儒雅,举止沉稳,虽然只是站在一旁,但朱元璋似乎很尊重他的意见,不时地点头,或是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偶尔,队伍还会停下片刻,朱元璋会俯身倾听路边一个老者的话,或是询问一个正在清扫街道的差役一些情况,态度平和,没有丝毫架子。

常遇春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了,如同擂鼓一般,咚咚作响。这就是朱元璋?那个在乱世中崛起,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帅”?他看起来,并不像那些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将领,反而更像一个刚刚从田间劳作归来,稍微整理了一下衣衫的农夫。他的朴实、他的沉稳,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接地气。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仿佛拥有一股无形的磁力,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让人无法忽视。他身上那股强大的气场,不是来自于权势,而是来自于一种深藏于骨子里的自信和力量,一种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后沉淀下来的智慧与威严。

队伍缓缓行进,街道两侧的人群自动分开,如同潮水般向两边退去,让出一条宽阔的通道。没有人敢喧哗,没有人敢靠近,甚至连呼吸都似乎变得小心翼翼。整个街道,在这一刻,安静得只剩下那沉闷而有节奏的踏地声,和偶尔从队伍中传来的低语。常遇春站在人群中,如同一个局外人,又像一个最忠实的观众,目光紧紧锁定着那个骑在马上的男人。他看到朱元璋不时地微笑着回答文士的问题,那笑容里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智慧;他看到他俯身倾听路边一个老者的话,那专注的神情,仿佛那个老者的话,比天大的军务还要重要;他看到他偶尔皱起眉头,似乎在思考什么重要的事情,那眉头一皱,整个人的气场都变得低沉而肃杀。

那一刻,常遇春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胸腔里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他仿佛看到了一匹真正的“真龙”,虽然此刻它还潜藏在深水之中,收敛着它的鳞爪,但它那偶尔闪现的、如同星辰般璀璨的光芒,已经足以照亮整个黑暗的世间,足以点燃他心中那沉寂已久的火焰。这火焰,名为希望,名为理想,名为对英雄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