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西岐城时,慈航道人回头望了眼那片金色的田野,阳光洒在稻穗上,泛着耀眼的光芒。他忽然明白,所谓 “甘露一滴活百亩田”,并非甘露有多么神奇,而是因为土地本就有生机,只是需要一点滋润;百姓本就有希望,只是需要一点引导。
他的红尘历练还未结束,但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心中装着众生,手中的玉净瓶就永远不会干涸。而这片曾经干裂的土地,也将永远铭记,有位慈航道人,用一滴甘露,唤醒了它沉睡的生机,也唤醒了百姓心中的希望。
走在前往下一处的路上,慈航道人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呼喊声。他回头一看,是王二牛带着几个孩子追了上来。王二牛手里拿着个沉甸甸的布袋,跑到他面前,把布袋递给他:“仙师,这是我们给您准备的干粮,里面有新煮的米饭和米糕,您路上吃。” 孩子们也纷纷把自己手里的小玩意儿塞给他,有稻壳编的小动物,有自己画的画,还有颗圆润的鹅卵石 —— 和阿竹送他的那颗很像。
慈航道人接过布袋,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粮食的重量,更是百姓的心意。“多谢你们,” 他轻声道,“我会带着这份心意,继续前行。” 他摸了摸每个孩子的头,“你们要好好读书,好好种地,将来把西岐建设得更美好。”
孩子们点点头,齐声喊道:“我们会的!” 王二牛也用力点头:“仙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慈航道人笑着挥手告别,转身继续前行。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道袍的银线暗纹在阳光下闪烁,像极了田地里的稻穗。他知道,他留下的不只是一片丰收的田野,更是一颗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西岐百姓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慈航道人又遇到了许多干旱的土地,他都用玉净瓶中的甘露去滋润,教当地的百姓耕种之道。他发现,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肥沃,有的贫瘠,有的耐旱,有的喜水,但只要用心对待,它们都会回报以丰收。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的土地比西岐城的还要贫瘠,而且水源稀少。村民们已经快放弃耕种了,很多人都准备离开家乡,去城里讨生活。慈航道人没有立刻用甘露滋润土地,而是先和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困境。
他发现,村民们不是不愿意耕种,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出粮食。于是,他教他们种植耐旱的作物,如谷子、高粱等;教他们如何收集雨水,如何储存水源;教他们制作堆肥,改善土壤的肥力。
在他的指导下,村民们渐渐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留了下来,开始用心耕种。几个月后,当慈航道人再次路过这个山村时,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里种满了各种作物,村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个曾经准备离开的村民拉着慈航道人的手说:“仙师,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们早就离开这里了。现在好了,我们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把多余的粮食拿到城里去卖,日子越过越好了。”
慈航道人微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你们自己的努力。只要你们不放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继续前行,一路上,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也见证了许多从苦难中崛起的希望。他越来越明白,红尘历练的意义,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是为了付出什么;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终于,在三年期满的那一天,慈航道人站在了南天门下。他回头望了一眼人间,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三年,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见证了太多的美好;他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
他的袖中,依然放着阿竹的鹅卵石、李秀娥的牡丹帕、赵勇的长枪,还有那个瞎眼老农编的小稻草人。这些简单的物件,承载着他在红尘中的记忆,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走进玉虚宫,元始天尊坐在莲台上,微笑着看着他。“慈航,你回来了。” 元始天尊的声音平和而温暖,“你的红尘历练,收获如何?”
慈航道人衣袂轻扬,在晨光中缓缓躬身行礼,眉间满是顿悟后的澄澈。他沉声道:弟子明白了,所谓慈悲,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所谓希望,不是凭空产生的幻想,而是从苦难中生出的力量。 说罢,他抬手轻挥广袖,只见流光闪烁,一件件蕴含着玄妙气息的物件接连飞出。
先是一方温润的碧玉净瓶轻轻落在案几上,瓶身雕刻着祥云瑞兽,瓶口隐隐有氤氲雾气缭绕。接着,一朵晶莹剔透的青莲悬浮半空,每一片花瓣都流转着柔和的光芒,似蕴含着无尽生机。最后,一柄泛着淡淡青光的柳枝缓缓飘落,枝桠间点点露珠晶莹欲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他将这些珍贵物件一一摆放整齐,神情庄重而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