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甘露一滴活百亩田

慈航道人扶起他们,将竹筒里的稻种分给众人:“这稻种需用清泉浸泡三个时辰,再播撒到田里,记得要顺着地势开沟引水,不可积水。” 他指着那些清泉,“这些泉水是土地自己生出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也需珍惜,不可浪费。”

农夫们领了稻种,兴高采烈地去准备播种。王二牛走前又回头问:“仙师,这稻种长成后,能打多少粮食?”

慈航道人望着那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微笑着说:“人心有多诚,土地就有多厚,你们只管用心耕种,定会有好收成。”

接下来的日子,慈航道人留在田边的窝棚里,指导农夫们耕种。他教他们辨认土壤的酸碱度,告诉他们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他教他们观察天象,根据云色判断是否会下雨;他还教他们制作简易的灌溉工具,用最少的力气引最多的水。

有天夜里,忽然刮起了狂风,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冰雹。农夫们急得团团转,王二牛甚至要放火烧柴草垛,说要熏走乌云。慈航道人拦住他们,将玉净瓶放在田中央,三光柳的枝条在空中展开,形成个巨大的光罩,将万亩良田都罩在其中。

冰雹砸在光罩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却始终无法穿透。农夫们看着光罩外的冰雹和光罩内安然无恙的禾苗,纷纷对着慈航道人磕头致谢。瞎眼的老农摸着光罩的边缘,激动地说:“这光…… 就像我小时候娘的怀抱,暖和又安全。”

狂风过后,慈航道人收起光罩,发现光罩边缘的禾苗长得格外茁壮。他忽然明白,适当的风雨并非坏事,只要有足够的保护,禾苗就能在历练中成长。就像人间的苦难,若能正确面对,也能让人变得更强大。

半个月后,稻种发芽抽穗,绿油油的稻浪在风中起伏,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王二牛带着农夫们在田埂上搭建了观景台,邀请西岐城里的百姓来参观。百姓们看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生机勃勃,无不啧啧称奇,纷纷向慈航道人请教耕种之道。

慈航道人索性在田边开了个学堂,每天教大家如何与土地和谐相处。他说:“土地就像母亲,你对她好,她就会回报你;你若欺负她,她也会发脾气。” 他还说:“耕种不仅是为了收获粮食,更是为了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有个城里的富商想高价买下这片田地,说要用来种植奇花异草,慈航道人却摇了摇头:“这土地是西岐百姓的命根子,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 富商不死心,又想请他去家里当国师,许诺给他金山银山,慈航道人还是摇了摇头:“我要的不是金银,是看到这片土地上长出的粮食,能让每个百姓都填饱肚子。”

夏末秋初,万亩良田迎来了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唱歌。农夫们收割着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埂上摆满了庆丰收的宴席,有新煮的米饭,有刚酿的米酒,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米糕。

瞎眼的老农摸着饱满的稻穗,笑得合不拢嘴:“我活了七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他将第一碗新米饭端给慈航道人,“仙师,这碗饭您一定要吃,这是土地对您的感谢。”

慈航道人接过米饭,香气扑鼻,他低头吃了口,软糯香甜,是他从未尝过的美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他轻声道,“是大家用心耕种的结果,也是土地对大家的馈赠。”

王二牛捧着个硕大的稻穗走过来,稻穗上的颗粒比普通稻穗多了一倍还多。“仙师您看,这是田里长得最好的稻穗,我把它留作种子,明年我们再种出更多的粮食!” 他的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慈航道人看着那个稻穗,忽然觉得玉净瓶中的三光露变得更加清澈。他想起元始天尊要他带回的三样信物,此刻才明白,那颗未被欲望污染的童心,就在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里;那滴为众生而流的眼泪,就在老农抚摸土地的指缝间;那缕从苦难中生出的希望,就在这沉甸甸的稻穗上。

丰收节后,慈航道人准备离开。农夫们舍不得他走,王二牛甚至要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住。慈航道人笑着拒绝了:“我只是个过客,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是你们。” 他将玉净瓶中的三光露洒在田埂上,露水渗入土地,田埂边顿时长出排新的禾苗,“这些禾苗会提醒大家,只要用心对待土地,它就永远不会让你们失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瞎眼的老农摸索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他用稻壳编的个小稻草人,稻草人手里还拿着个小小的玉净瓶。“仙师,这个您带着,就当是我们对您的念想。” 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不管您走到哪里,西岐的百姓都会惦记着您。”

慈航道人接过稻草人,手感粗糙却很温暖。“多谢老丈,” 他轻声道,“我会永远记得这片土地,记得这里的百姓。” 他转身离去时,看到田地里的农夫们正在播种新的稻种,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瞎眼的老农坐在老槐树下,继续哼着那首古老的祈雨歌谣,只是这一次,歌谣里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