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大比的盛况与“星火永燃”的信念如同春风般吹拂帝国,然则庙堂之高,从来不是仅有阳光雨露。十年安定,足以让某些蛰伏的势力恢复元气,也让新的欲望在暗处滋生。
这一日,大朝会。
金銮殿内,气氛相较于往日,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凝重。龙椅之上空悬,帝后久不临朝,已是常态,由内阁首辅林阁老率群臣理事。但今日,一些人的目光,却频频扫向文官队列中几位须发皆白、神色肃穆的老臣,以及宗室队列里几位看似眼观鼻、鼻观心的王爷。
议题进行至国库岁入与来年预算。户部尚书照例呈上报表,各项收支看似井井有条。然而,当谈及对星火阁及各州府官立武苑的拨款时,一位身着紫袍、面容清癯的老臣,礼部侍郎杜文渊,缓步出列。
“陛下励精图治,皇后娘娘泽被苍生,设立星火阁,广开武道之门,实乃强国之本,老臣钦佩。”杜文渊声音洪亮,先扬后抑,“然,星火阁创立十载,耗资巨万,几近占据国库岁入一成半!各地官立武苑,亦需大量钱粮支撑。长此以往,臣恐……国用不足,伤及国本。”
他话语一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道:“且,星火阁广纳门徒,不论出身,固然开启民智,强健民体。然,十年间,无数寒门子弟借此晋升,充斥各级官府、军中要职,而许多传承诗书礼义、忠于王事的世家子弟,却晋升无门,长此以往,臣恐……寒门过盛,世家离心,非国家之福啊!”
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不少出身世家的官员虽未明言,但眼神闪烁,显然颇有同感。星火阁的崛起,确实打破了他们数百年来对知识和权力的垄断。而一些寒门出身或因星火阁政策受益的官员,则面露愤慨,却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言辞反驳。毕竟,杜文渊所言,看似站在“国本”与“平衡”的大义之上。
端坐前列的琳嬷嬷之父,内阁首辅林维岳,眉头微蹙,却未立刻开口。他深知此事牵扯甚广,背后绝非杜文渊一人之意。
果然,杜文渊话音刚落,宗室队列中,一位胖乎乎的王爷——福王萧永,笑眯眯地出列附和:“杜侍郎所言,老成谋国啊。这银子嘛,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也得省省。星火阁是好,但也不能无止境地投入。况且,这用人嘛,讲究个平衡,若是寒门势大,尾大不掉,嘿嘿……”他虽未明说,但那“尾大不掉”四字,已足够引人遐想。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低沉的议论之声。一股暗流,开始涌动。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阶级与权力重新分配的博弈。
就在此时,一个清越沉稳的声音响起,压过了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