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功罪谁书

司马老贼 土玄 1482 字 4天前

而在混乱的潮水边缘,征蜀将军司马昭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冷静。他并没有跟随溃兵盲目奔逃,而是在亲兵队长司马亮和几名低阶军官(如牙门将李虎、屯长赵贲)的协助下,收拢了约五六百名尚存理智的败兵。“结圆阵!长矛在外,弓弩手居内!向那片高地移动!”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这支临时组成的小小队伍,在混乱的洪流中宛如一座孤岛,且战且退,为更多溃散的士卒提供了一个短暂喘息和跟随的方向。许多人在奔逃中瞥见那面虽残破却依旧挺立的“司马”旗,下意识地便靠拢过来。

当曹爽、夏侯玄在衙岭再次遭遇蜀军拦截,部曲死伤近半,最终仅率数十骑狼狈逃出生天的消息传回洛阳时,这座帝国的都城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

溃败的详情无法掩盖。先是零星溃兵带回了骇人听闻的片段,随后,关中各地郡县报送的损失文书雪片般飞入尚书台。十万大军折损过半,器械粮秣丢弃殆尽,民夫徭役死者不可胜数……举国哗然。

大将军府门前,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一去不返,变得门可罗雀。曹爽回府后便称病不出,试图躲避风头。他的智囊们,如何晏、邓飏,则在朝中极力散播“蜀道天险,非战之罪”、“前锋受挫,牵动全局”的论调,试图将罪责推给夏侯玄和客观环境。

然而,真相如同水底的暗石,总会随着潮水退去而显露。

就在朝堂之上为追责之事争论不休,民间怨声载道,关中悲歌四起之时,太傅司马懿的次子、散骑常侍司马师,于一次常朝中,平静地出列,向御座上的小皇帝曹芳和垂帘的郭太后,呈上了一封奏表。

“臣太傅懿,诚惶诚恐,顿首再拜……”司马师的声音沉稳,清晰地回荡在太极殿中。奏表中,司马懿对骆谷之败的决策过程只字未提,对自己最初的劝阻更是讳莫如深。通篇言辞恳切,充满忧惧,核心只有一事:善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恳请朝廷立即开仓,拨付钱粮“抚恤关中流离之民,勿使圣天子子民冻馁于道”;建议征调太医署人手,“速遣良医,救治伤痍,以彰陛下仁德”;最后,他力主“收敛阵亡将士骸骨,于长安近郊择高地设义冢集体安葬,优加抚恤其家”,并请求在合适之时,由朝廷派员主持祭奠。

这份奏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沸腾的油锅,瞬间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与曹爽集团急于推诿塞责的嘴脸相比,司马懿不言己功、只忧国事、体恤士卒与百姓的姿态,赢得了从朝中清议大夫到边军普通将领,乃至关中受灾黎庶的广泛赞誉。人心向背,在沉默中悄然逆转。

数日后的午后,阳光透过太傅府后院书房的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司马昭已换下征尘未洗的戎装,穿着一身素净的深衣,向父亲详细禀告了前线的所见所闻:从曹爽在长安如何一意孤行,到骆谷中如何指挥失当,再到兴势城下的僵持与三岭之间的惨状,以及他自己最后如何收拢残兵,艰难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