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北疆捷报

司马老贼 土玄 2453 字 4天前

曹睿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脸上交织着难以置信与如释重负的狂喜,连声道:“快!将捷报呈上来!”

内侍辟邪再次踉跄着跑下御阶,接过那沉甸甸的漆筒和染血的绢帛,快步送回。

曹睿一把抢过捷报,目光急急扫过。他的表情从震怒的余韵,到惊愕,再到一种复杂难言的振奋。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电,扫过下方依旧跪伏在地、脸色铁青的曹爽,以及那些刚刚还在附议要求彻查的官员,声音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力度:

小主,

“好!好一个牵子经!好一个‘依司马懿所献方略’!”

他当众朗声宣读捷报关键部分,声音回荡在殿中,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回应方才的指控:“……臣招顿首:前奉陛下密诏及司马都督所献方略,遂行分化、焚粮、诱敌之策……此战,皆赖陛下天威,司马都督庙算之奇,将士用命之功也!”

当“司马都督庙算之奇”这几个字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时,曹爽的脸颊肌肉猛地抽搐了一下,他死死攥着拳,指节发白。丁谧、邓飏等人更是面如土色,噤若寒蝉。

“众卿都听到了?”曹睿将捷报重重拍在御案上,那卷刚刚还让他怒火中烧的密奏,此刻被他手臂不经意地扫到了一旁,“北疆大捷,非止牵招之勇,更有司马懿运筹帷幄、献策定边之功!解朕北顾之忧,保境安民,此非社稷之臣,何以当之?!” 他的目光锐利地盯向曹爽,“难道此等能为,也是‘畏敌如虎’、‘养寇自重’吗?!”

面对皇帝带着怒气的反问,陈群持笏出班,他的声音依旧平和,但内容却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精准地指向了核心指控:

“陛下圣明。北疆大捷,正可见司马仲达公忠体国,谋定后动。其心既忠于王事,其才又堪平戎定边,此乃国家之幸。”

他话锋一转,终于触及了那个最敏感的话题:

“至于张合将军之事,老臣亦深为痛心。然,沙场征伐,胜负生死,往往系于一瞬,非尽在人谋。司马仲达与张将军,或有用兵缓急之争,此乃军中常情。张将军忠勇激烈,求战心切;司马都督持重老成,以全局为先。二人所为,皆是出于为国破贼之公心,只是方略不同尔。”

陈群巧妙地将“借刀杀人”的私人恩怨,重新定义为“为国破贼”的方略之争,极大地淡化了指控的恶性。

“陛下试想,若司马仲达果真存有私心,欲害张将军,又何必于北疆献策建功?此于情理不合。今日既有北疆之功,足证其心迹。若因军中流言与战术分歧,便轻易罪一国之柱石,恐非社稷之福,更令前线将士无所适从。老臣以为,西线之事,关乎对蜀大计,正当稳定军心,继续委任,方为上策。”

陈群的这番话,将司马懿的个人动机与国家利益捆绑,用北疆之功反证其心迹,并指出了临阵换将的巨大风险,为曹睿提供了一个既能保住司马懿,又能维护自身权威的完美台阶。

曹睿闻言,脸上的怒色稍霁,陈群的分析符合他对利害关系的权衡。他重重哼了一声,不再看曹爽等人,当即下诏:“擢升牵招为振威将军,封关内侯,赐金百斤!司马懿献策有功,赐帛五百匹,犒赏其军!北疆将士,按功论赏,不得有误!”

“陛下圣明!”这一次,附和之声整齐而响亮,掩盖了少数人的失意。

退朝的钟声响起时,曹爽几乎是第一个拂袖而出,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夏侯玄紧随其后,低声道:“昭伯,暂避锋芒吧。”曹爽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带着浓浓的不甘:“司马老贼……何其侥幸!”

与此同时,渭水北岸的魏军大营,秋风卷动着“司马”帅旗,猎猎作响。

中军大帐内,司马懿正与司马师、司马昭对着一幅陇右地图低声商讨。张合新丧,军中士气受损,他正在部署如何加固营垒,重新建立防线。

帐帘被轻轻掀开,家将牛金快步走进,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低声道:“主公,朝廷使者已至营门,持节而来,另有北疆信使同行。”

司马懿执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从容放下朱笔。他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思量,立刻起身,对二子道:“天子使者持节而至,如陛下亲临。速命众将整肃衣甲,随我出迎!”

片刻后,渭北大营中门洞开。司马懿一身整洁的常服,率领麾下郭淮、孙礼等主要将领,步履沉稳而迅疾地迎至营门。见到手持符节、风尘仆仆的使者,司马懿当即率先躬身行礼,态度恭谨:

“天使远来辛苦,懿未及远迎,望请恕罪。”

使者见司马懿如此恭顺,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拱手还礼:“大都督多礼了。陛下有诏书赏赐,更有北疆捷报,特来宣达。”

“陛下天恩,臣感激涕零。”司马懿侧身让开道路,“请天使入内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