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心中暗喜,脸上却更加“诚恳”:“陛下,为杜悠悠之口,也为丞相清名着想……是否可请丞相暂回成都?一则,陛下可亲自向丞相咨询北伐大计,以示倚重;二则,丞相回朝,流言自然不攻自破。此乃两全之策啊。”
刘禅愣了愣。他对诸葛亮既有依赖,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畏惧。流言让他心慌,黄皓的“两全之策”听起来似乎是个解决办法。他不想深究,只想尽快摆脱这种不安。“好吧,就依你之言。拟诏,请相父回成都,就说……朕有要事需与相父面议。”
小主,
次日朝会,当黄皓宣读完诏书,侍中郭攸之、董允立刻出班反对。
“陛下!”郭攸之语气急切,“丞相北伐,正值关键时刻,陈仓旦夕可下!请陛下三思!”
董允也补充道:“陛下有何要事,可遣使前往军中咨询,不必劳动丞相回朝。如此退兵,前功尽弃矣!”
刘禅坐在龙椅上,面露不耐。他本就因流言而心烦,此刻更觉得这些大臣小题大做。他按照黄皓事先的“提点”,挥挥手道:“朕意已决!朕有机密事宜,必须与相父面议。尔等勿复多言!”他甚至没有给其他大臣再次进谏的机会,便宣布退朝。
谏议大夫杜琼,一位与益州本土势力关系密切的官员,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并未直接反对诸葛亮,但在退朝后与同僚的私语中,却“无意”间感慨:“丞相久驻于外,总揽一切,虽曰北伐,然……确与古制稍有不合啊。”这话语,如同涓涓细流,加深了某些人心中的疑虑。
诏书由黄皓的亲信太监王顺带着,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星夜兼程,送往陈仓前线。诏书的用语含糊其辞,只强调“有机密事相商”,更增添了几分诡异。
陈仓城外,蜀军连营如山,旌旗蔽日。中军大帐内,诸葛亮正与姜维、魏延、王平等将领推演沙盘,商讨着下一步是全力攻城,还是分兵打援。营中士气旺盛,将士们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
就在这时,亲卫禀报,成都使者至。
诸葛亮率众将出帐迎接。天使王顺面无表情地展开诏书,尖细的声音在军营中回荡:“……朕有机密事宜,必须与丞相面议。着丞相诸葛亮,即日班师回朝,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帐前一片死寂。魏延瞪大了眼睛,王平紧锁眉头,所有将领脸上都写满了惊愕与难以置信。
诸葛亮缓缓起身,接过那卷黄绢。他的手指在接触到诏书时,有微不可察的颤抖。他沉默着,目光扫过诏书上那熟悉的字迹(虽非刘禅亲笔,但代表了皇帝的意志),又抬头望向近在咫尺、伤痕累累却依旧屹立的陈仓城墙,最终,仰面向天,发出一声长长的、充满了无尽悲凉与无奈的叹息:
“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
“丞相!”姜维急步上前,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今陈仓指日可下,关中震动,岂可因一纸空言而弃此良机?不如暂缓回师,待破城之后,再上表陈情,陛下必能明察!”
诸葛亮转过头,看着这位他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痛惜,更有一种深沉的决绝。他缓缓摇头,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