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收回思绪,取出一枚空白玉简,神念微动,
开始勾勒“理络者”的选拔标准与职责细则。
三日后,镇北学府的明理堂内,二十名经过严格筛选的学员肃然而立。
他们是从数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眼中既有对太极之道的热忱,也有一丝被选中的欣喜。
陈飞立于堂前,目光扫过这些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面孔,缓缓开口:
“诸位可知,‘理络者’三字,重在何解?”
一名气质沉静的青衣学员略一思索,拱手答道:
“回禀府长,可是梳理脉络,引导思绪,去芜存菁之意?”
“不错。”陈飞颔首,语气沉凝,“但更需明白,尔等梳理的,
不仅是灵犀网络中纷繁的论道信息,
更是在为天下修士辨析道途疑云,
亦是为自身道基铺就坚实之路。
每一份独特的见解,都可能是一颗蒙尘的璞玉,有待你等发现并拭亮。”
他详细阐述了“理络者”的工作流程:
以小组为单位,分领域巡览“太极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与见解;
遇难题,需先经小组研讨,形成初步思路;
最终将精华内容附上评析,汇编成册,呈报青云子道尊。
机制甫一建立,便迎来了考验。
一名自称“明心见性”的散修在域内提问:
“阴阳转化瞬息万变,其力之消长起伏,可否如灵压般具体度量?”
此问触及阴阳概念的核心应用,立刻引起了负责相关领域的第三小组重视。
组长林清组织组员查阅典籍、反复推演。
数日后,提出了一套基于灵力波动频率与振幅的初步量化模型。
这份凝聚着小组心血的解答被呈至青云子静室。
青云子仔细审阅报告,看到年轻修士们试图以新颖工具解析古老道则,眼中掠过一丝赞许。
他提笔批注:“思路新颖,触及关键。
然阴阳非仅力之消长,更有互根互藏、相生相克之性,
模型需补此维度,方得更近本质。”
随即,在贡献评定处落下“三百贡献点”的数字。
几乎同时,散修“明心见性”收到了灵犀网络传来的通知:
“您所提‘阴阳转化度量’之问,已被采纳为精品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