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省城迷雾

这时,林卫东的大哥大响了,是留在江城的李秀兰打来的。

“卫东!查到了!B3782批次的所有记录都完好无损,灌装线那天运行正常,没有任何玻璃部件破损的记录!玻璃瓶供应商那边也提供了同批次的质检报告,强度和耐压测试全部合格,不可能自然碎裂成那种形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李秀兰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大海让我打听的事,有眉目了!周老板说,省城最近确实新成立了一家食品公司,叫‘福满香’,主打产品也是辣酱和佐餐食品!而且,据说背景很深,跟轻工局的某个领导有关系!”

福满香?轻工局?

线索似乎开始串联起来。

对手的面纱似乎揭开了一角,但如何证明对方的陷害,才是最大的难题。

“光靠我们自己的记录和推测,胡科长和百货大楼不会认。”林卫东眉头紧锁,“必须找到更直接的证据。”

“有两个方向。”孙维民分析道,“第一,找到那个‘投诉’的顾客,了解具体情况。第二,对那瓶‘问题辣酱’进行更专业的成分分析,如果能证明玻璃碎屑是后期人为加入的,就有转机。”

第一个方向几乎不可能,百货大楼以保护顾客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任何信息。

只能从第二个方向突破。

林卫东想到了一个人——苏青鸾。她在省报工作,人脉广,或许认识相关的检测机构。

电话打过去,苏青鸾听明情况后,立刻表示帮忙。她通过关系,联系到了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实验室的一位副教授,对方同意帮忙对玻璃碎屑进行紧急成分分析和形态鉴定。

等待结果的时间格外漫长。林卫东三人住在简陋的招待所里,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下午,鉴定结果出来了。

副教授拿着报告,语气肯定:“林先生,孙工,我们对玻璃碎屑进行了成分分析和电镜扫描。可以确定两点:第一,这些玻璃碎屑的成分,与‘万家香’辣酱瓶使用的钠钙玻璃完全不同,属于高硼硅玻璃,通常用于实验室器皿或者某些高档耐热玻璃制品。第二,从碎屑的边缘形态看,是典型的机械破碎特征,而非在酱料这种粘稠液体中长期浸泡、碰撞形成的圆滑边缘。”

“也就是说,”孙维民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这些玻璃碎屑,根本不可能来自生产过程中的瓶子破碎,而是有人后来从别的玻璃制品上敲下来,故意放进去的!”

铁证如山!

林卫东立刻带着这份权威鉴定报告,再次找到了胡科长。

这一次,他底气十足。他将报告复印件放在胡科长桌上,条理清晰地陈述了他们的调查结果:生产记录完美、瓶子质量合格、玻璃碎屑系外来物且为人为放入特征。

“……胡科长,事实很清楚,这是一起针对我们‘万家香’品牌的恶意构陷!”林卫东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胡科长,“我们保留追究诬告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我也希望百货大楼能查明,这瓶‘问题产品’,究竟是如何通过你们的内部管理,出现在柜台,并‘恰好’被顾客买到的?”

胡科长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拿着那份鉴定报告,手微微有些颤抖。他显然没料到林卫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如此专业、如此有力的反击证据。

“这……这份报告……我需要向领导汇报……”胡科长的气焰彻底被打了下去,语气也变得含糊起来。

就在林卫东以为胜券在握,准备进一步施压,要求百货大楼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时,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当天晚上,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了林卫东的大哥大上。

对方自称是“福满香”食品公司的总经理,姓郑。郑总的声音听起来圆滑而客气,但话语里的意思却让林卫东心底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