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特区初啼与暗流再涌

眼前,是一条略显粗糙但明显更宽阔的柏油马路。路两旁,不再是纯粹的农田村落,而是出现了更多在建的工地、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墙上刷着巨大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欢迎外商投资”。

空气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弥漫着一种躁动的、混杂着尘土、水泥和机会气息的味道。

这里,就是深圳了?那个传说中正在疯狂生长的经济特区?

他们竟然真的闯进来了!以一种难以置信的、戏剧性的方式!

短暂的兴奋和恍惚过后,冰冷的现实迅速将几人拉回地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特区不代表天堂,生存的压力瞬间扑面而来。

“卫东,我们现在……去哪?”李秀兰抱着睡着的小小,声音疲惫而茫然。眼前的城市景象陌生而喧嚣,让她感到不安。

赵大海也看着车水马龙的道路,有些手足无措。

林卫东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是这个家的主心骨,他不能慌。

“先找地方安顿下来,弄点吃的。”他观察着四周,“找工地,或者找老乡。”

他记得前世模糊的记忆,特区建设初期,涌入大量外来民工,很多都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形成村落式的聚集地,比如“某某村”。那里生活成本低,也容易找到同乡和临时工作的机会。

他们沿着马路牙子小心地走着,避开飞驰的车辆。沿途的景象让林卫东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高高的脚手架、轰鸣的打桩机、穿着各色工服的工人、踩着高跟鞋行色匆匆的年轻女孩、摆着小摊卖力吆喝的小贩……一切都充满了野蛮生长的活力,与内地小城的沉闷迟缓形成鲜明对比。

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太阳开始西斜。他们终于在一个岔路口,看到了一片杂乱无章的低矮房舍,大多是临时搭建的铁皮屋、砖棚,空气中弥漫着饭菜味、汗味和某种工业废料的味道。很多门口挂着“江西饭店”、“湖南木工”、“四川修理”之类的牌子。

这就是“城中村”了。

几人的出现,引来了一些好奇或漠然的目光。在这里,像他们这样狼狈的逃难者似乎并不少见。

林卫东找到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在门口洗菜的大婶,用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小心翼翼地上前打听:“婶子,请问一下,这附近有没有便宜能住的地方?我们刚过来,想找点活干……”

大婶打量了他们几眼,特别是看到李秀兰怀里瘦小的孩子,眼中闪过一丝同情:“便宜的啊?后面那条巷子最里头,老冯家的铁皮棚好像还有个床位,按天算钱,就是挤得很。找活干得去那边招工墙看看,早上人多。”

顺着大婶指的方向,他们找到了那个用破旧铁皮和石棉瓦搭成的棚户。房东老冯是个黑瘦的中年人,看了看他们,也没多问,伸出一根手指:“一天一块五,四个人算你们三块,包水电,押金五块,没押金一天一付。”

三块钱!他们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林卫东脸上堆起笑容:“冯叔,我们钱在路上被偷了,你看能不能先让我们住下,我们明天一早就去找活,找到活马上给钱?我老婆孩子实在走不动了……”

老冯皱起眉头,显然不太愿意。

林卫东立刻补充道:“要不这样,我让我兄弟现在就去给您帮忙卸货扛包抵房钱?他有力气!”他指了指赵大海。

赵大海立刻挺起胸膛,展示着胳膊上的肌肉。

老冯又看了看他们,似乎觉得也不像骗子,最终不耐烦地挥挥手:“行了行了,最里面那个棚,就一晚啊!明天拿不出钱就滚蛋!大海是吧?跟我来,正好有车水泥到了!”

赵大海立刻跟着老冯去干活了。林卫东和李秀兰则走进了那个低矮、阴暗、挤满了双层铁架床、空气浑浊的棚户。找了个空位,让疲惫不堪的李秀兰和小小先躺下休息。

安顿下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严峻的生存问题。

第二天天没亮,林卫东就和赵大海去了招工墙。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各种招工信息写在破纸板上,大多是力气活或技术工。他们一没技术,二看起来瘦弱(林卫东),竞争极其激烈。

赵大海凭着一把子力气,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去码头扛大包的临时活,一天下来能挣两块多钱,勉强够支付房租和买最便宜的馒头咸菜。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林卫东需要更快来钱的路子,需要发挥他的优势。

他开始在城中村和附近的工业区转悠,仔细观察。他发现这里虽然物资匮乏,但人们消费欲望很强,尤其是从各地来的年轻打工仔打工妹,愿意花钱买零食、买新奇的小玩意。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内地便宜的东西在这里能卖上价钱。

一个念头逐渐在他脑中清晰起来——从摆地摊开始!这是最快、最直接的回流资金的方式!

但本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