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士闻言,眼睛一亮,抚掌道:
“李兄此议甚善!此事关乎民生国本,正该我辈读书人留心。弟回去便着手梳理前朝旧例,务必将此中关窍,剖析明白!”
范主事也道:
“下官在户部,亦可多留意各地关于‘青苗钱’的奏报文书,若有明显不合规之处,或可私下与相关同僚通气,设法提醒纠正。”
韩御史重重放下茶盏。
“好!那韩某便在御史台,盯着那些弹劾的奏章,看哪些被无故压下,必要时,拼着这身官袍不要,也要在朝会上闹上一闹!”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他们并非要结党营私,也无力改变大局,只是凭着胸中一点尚未泯灭的书生意气和为民请命的初心,试图在这沉滞的官场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李沅看着眼前几位同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素来不喜交际,但与此等人物交往,却觉心胸开阔,意气相投。
他不由得又想起了“陆明”。
正是这位“净友”平日那些不着痕迹的引导与探讨,才让他愈发坚定了这“务实”、“关注执行”的为政理念,也才有了今日能与这些同道坐而论道的底气。
“今日与诸君一席谈,沅心中块垒尽去。”
李沅端起茶盏,以茶代酒。
“愿我辈勠力同心,虽位卑,未敢忘忧国。”
“未敢忘忧国!”
几人齐声应和,举杯共饮。
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书房之外,夜色笼罩的街巷中,两道如同鬼魅般的“幽影”,正无声地记录着这座宅邸出入的人员、以及书房亮灯至深夜的时辰。
铁鸦军的监控,如同无形的蛛网,依旧笼罩着李沅,以及他身边这逐渐凝聚起来的、带着“异样”气息的小圈子。
陈朝,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