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接过茶盏,轻轻呷了一口,并未急着说明来意,反而与李沅闲聊了几句经义文章。
李沅虽不善交际,但学问根基扎实,对答倒也从容。
片刻后,王旦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近日听闻李郎中在吏部南曹,处理了几桩考课事务,颇有些……坚持己见?”
李沅心中一紧,放下茶盏,正色道:
“回枢相,下官只是依律令、按章程办事,不敢有丝毫偏颇。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枢相训示。”
王旦看着他紧绷的脸,忽然笑了起来,摆摆手。
“不必紧张。老夫并非问责,反倒是要赞你一句。”
他放下茶盏,神色转为肃然。
“吏部乃铨选之要地,南曹虽职微,却关乎众多官员前程,亦关乎朝廷用人风气。近来浮华奔竞之风渐起,能如李郎中这般,不避权贵,不徇私情,坚守规章者,实属难得。”
李沅没想到会得到如此评价,一时有些怔忡。
“下官……只是尽本分而已。”
“尽本分,便是最难能可贵之处。”
王旦颔首。
“为官者,若人人皆能恪尽职守,秉公办事,何愁吏治不清,天下不治?”
他顿了顿,看着李沅,眼中带着审视与一丝期许。
“李郎中于工部、吏部皆曾任职,实务经验颇丰。前些时日,关于‘青苗钱’之议,朝中争论颇多,不知李郎中有何见解?”
李沅沉吟片刻。
他本不欲在重臣面前妄议朝政,但想起之前与“陆明”品茶清谈时,对方曾不经意间提及“为政贵在务实,惠民之策,关键在于执行之细、防范之严”等语,觉得颇有道理。
便斟酌着词语答道:
“回枢相,下官以为,‘青苗钱’之议,初衷在于惠民,抑制豪强盘剥,确为善政。然其成败,关键不在朝堂争论,而在州县执行。若章程周密,监督得力,选吏得当,则可收惠民之效;若任用非人,监管松懈,则良法亦可能沦为害民之具。故,京东路试办,正当以此为契机,详定规条,明察秋毫,积累经验,方是稳妥之道。”
他没有直接表态支持或反对,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执行”与“防范弊端”上,这正是他处理吏部事务时最深的体会。
王旦听罢,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今日前来,一半是因听闻李沅刚直,起了爱才之心;
另一半,也是想听听这位身处实务部门、又不太卷入党争的官员,对当前热点政事的看法。
李沅的回答,务实、清醒,不尚空谈,正合他的脾胃。
“好一个‘关键不在朝堂争论,而在州县执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旦抚掌轻叹。
“李郎中见识明达,老夫没有看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