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看着图纸,想起那些在铁轨下埋骨的土着奴隶。他们的生命成了大秦扩张的基石,他们的血汗浇灌了帝国的基建。这或许残酷,却比直接屠杀更“划算”——既能消耗异族的有生力量,又能为大秦创造价值,还能让中原的百姓免于劳役之苦。
“让火车先运粮食和矿石,别忙着运军队。”李砚在奏报上批注,“告诉王烈,铁轨沿线要多建‘储灵仓’,用龙涎玉做仓底,这样粮食存放一年都不会生虫,矿石也能保持纯度。”
随着海疆封锁和内陆基建的推进,大秦的控制力越来越强。海外的国家因无法出海,渐渐与外界隔绝,技术和经济停滞不前;而大秦则通过火车、轮船和万兽运输,将各地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再将中原的文明成果——改良的农具、新的作物、治病的药材——辐射到被征服的区域。
黄河岸边的督工台上,李砚望着夕阳下的河道。疏浚后的黄河像一条驯服的巨龙,平静地向东流淌,水面上泛着金光,那是玄甲龟的背甲和固堤柳的倒影交织而成的景象。河床上的奴隶们已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工棚,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串串沉重的锁链。
“陛下,玄道司说,黄河的地脉气脉比以前顺多了,连带着中原的水患预警都少了七成。”内侍轻声禀报。
李砚点点头,转身离开督工台。他知道,用土着奴隶搞基建,用万兽封锁海域,这些手段或许不光彩,却最符合大秦的利益。中原的人口不多,必须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最庞大的工程;而异族的威胁未除,必须用最彻底的方式限制他们的发展。
脊柱处的龙形秘纹与黄河的地脉共鸣,发出温和的震颤。他能感觉到,随着黄河的安稳,中原的气运金龙又凝实了几分,龙鳞上的水纹更加清晰——那是黄河安澜的象征,是无数奴隶的血汗与无数百姓的期盼共同铸就的景象。
夜色渐浓,黄河岸边亮起了灯火。监工们举着火把巡逻,奴隶们在工棚里发出均匀的鼾声,固堤柳的叶子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玄甲龟沉入河底,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安宁。
李砚站在高处,望着这片由汗水、智慧和铁腕共同塑造的土地,心中一片平静。他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他的手段,只需确保大秦的江山稳固,中原的百姓安康,这就够了。至于那些被封锁的国家,那些劳作的奴隶,不过是帝国崛起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黄河的水流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新生。而李砚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铁路铺向更远的地方,随着万兽的足迹遍布四海,大秦的荣光,终将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