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白溪文会

证道红尘 扣字白桃 2141 字 12天前

林青阳一怔:“雁姐的意思是?”

“江湖之中,改换身份并非难事。”沈孤雁转过身,目光锐利,“只需寻一个合适的身份化名,稍作调整,便可合用。南璃与大晋户籍管理不同,核查不易。只是,此举有风险,若被识破,恐惹来麻烦。”

林青阳闻言,心中一动,自知自己近日来舞文弄墨,被文士思想影响了。这确实是个办法。他思索片刻,道:“或许……不必如此麻烦。我可化名‘林青’,只言来自大晋江南,因家道中落游学至此,具体籍贯模糊处理。白溪城每日往来大晋人士众多,只要不是‘林青阳’本名,应当不会引起太大注意。即便日后悬镜司查到白溪城,一个化名参加文会的书生,也难以追查。” 他保留了姓氏,只去掉了一个“阳”字,既便于应对,也保留了部分真实,心中稍安。而且青桑城中林乃大姓,并非只有林青阳一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孤雁考虑了一下,点了点头:“可。谨慎些便是。” 她顿了顿,又道,“我随你同去。”

林青阳心中一暖,知道她是担心自己的安全,有她这位高手在旁,确实能安心不少。

计议已定,次日,林青阳便以“林青”之名,前往白溪书院报名。报名处果然要求登记籍贯,林青阳依计行事,只道“江南人士”,具体州府则以“家道中落,辗转流离,籍贯已不可细考”含糊带过。负责登记的书院学生见他气度不凡,谈吐文雅,虽觉有些奇怪,但也并未深究,毕竟南璃之地,来自中原的破落书生并不少见。

中秋之夜,如期而至。

皓月当空,清辉遍洒,将白溪城笼罩在一片朦胧而诗意的光晕中。白溪书院内,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书院前的广场上,早已搭起高台,悬挂着“中秋文会”的匾额。台下,宾客云集。有身着儒衫、摇头晃脑的学子;有锦衣华服、气度雍容的城中士绅;也有一些穿着南璃传统服饰、佩戴银饰的贵族;更有许多前来瞧热闹的普通百姓。空气中混合着墨香、茶香、糕饼香以及各种香料的气息,喧嚣而喜庆。

林青阳依旧是一身干净的青色布衣,与身着玄色常服、作寻常江湖女子打扮的沈孤雁一同前来。为了不引人注目,沈孤雁将从不离身的长剑裹于一布包内随身携带。两人寻了一个靠近角落、不易被注意的位置站定,观察着场中情形。

高台之上,端坐着数人。居中一位,赫然便是白松白老先生,他今日穿着一件深紫色暗纹锦袍,更显威严。他左侧是白溪书院的山长和学正,右侧则坐着几位林青阳不认识的、看样子是城中名流和南璃贵客。

此时,书院山长起身向宾客见礼,待众人回完礼后他缓缓开口。

“老夫近日有感我白溪文道渐微,借此中秋佳节之季办此文会,意图筛选才子入我书院,可为学生,或可为夫子。为此,老夫特邀白老先生出一奇物为彩头,望诸位得以各展才华,为我白溪扬名。”

此言一出,四下皆惊。没想到除了传言中的宝玉,还有进入书院进修甚至成为夫子的机会。书院夫子,那可是贵族名流们都要礼敬三分的身份啊。

“接下来,老夫宣布,文会开始!”

文会流程,无非是吟诗作对,即景赋词。才子们轮番上台,或慷慨激昂,或婉约低回,引得台下阵阵喝彩。月光、溪流、桂香、乡愁……成了今夜永恒的主题。

林青阳静静听着,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底蕴与桃花枝带来的灵慧,台上诸多诗词文章的优劣高下,在他心中清晰分明。有些确实才华横溢,令人击节;但大多流于形式,堆砌辞藻,缺乏真情与新意。

他并不急于上场,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以及一个能真正打动人心、契合此情此景的灵感。

时间流逝,月上中天。已有数十余位早有文名的才子展示过才华,气氛热烈,但似乎尚未出现一首能令全场公认的压卷之作。白松老先生端坐台上,面色平和,偶尔与身旁的山长低语几句,目光偶尔扫过台下,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就在这时,司仪宣布,下一环节是“自由献咏”,有意者皆可登台。

林青阳深吸一口气,对沈孤雁低声道:“雁姐,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