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猜想让张默不寒而栗。如果他的能力被完全“校准”和控制,成为某个庞大势力用来规避风险、甚至主动制造风险的工具,那将比困在监狱里更加可怕。
他必须找到反击的方法,至少,要留下后手。
机会出现在一次测试后的休息间隙。李医生照例来检查他的生理指标。张默装作极度疲惫、意识模糊的样子,在李医生靠近时,悄无声息地将一小团捏在手心的、从食物中剩下的软质面包屑,弹到了李医生白大褂口袋的褶皱里。
这是一个极其微小、近乎幼稚的举动。但张默的“视野”却死死锁定那团面包屑,将其作为一个“标记点”。他想测试,自己的能力能否对这种微小的、无生命的“标记物”进行超远距离的、持续的追踪?
结果令他震惊。
即使李医生离开房间,甚至走到楼下,他依然能模糊地“感觉”到那个“标记点”的存在和大致方位!虽然信号极其微弱,且随着距离拉远而迅速衰减,但这证明了他的能力似乎真的可以附着在物体上,进行某种程度的“锚定”!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萌芽。
他需要一颗“种子”。一颗可以被他“标记”,并能被带出这个基地,与外界产生联系的“种子”。
他开始留意身边一切可能被带出去的小物件。食物残渣不行,太容易消失。衣物纤维?或许可以,但难以控制。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每次测试时,吴博士用来记录的那支样式普通的电子手写笔上。那是吴博士随身携带的物品,很可能会被带离基地。
如何将“标记”留在笔上?直接接触太危险。
他等待时机。在一次测试中,他故意因为“头痛”表现出不适,动作幅度稍大,“不小心”将旁边的一杯水碰洒,水迹溅到了吴博士的袖口和那支放在平板旁边的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