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验证”来得悄无声息,却凌厉如刀。
几天后,仓库老吴在一次看似普通的违规品突击检查中,被狱警从他偷偷囤积的茶叶罐夹层里,搜出了几张细小的、用密写药水书写、需要特殊方式显影的纸条。纸条上的内容并非张默感知到的管理情报,而是几段关于监狱近期安保巡逻薄弱时段和监控死角的记录!
“内外勾结,窥探安防”——这是远比倒卖调味品严重得多的重罪!
老吴当场面如死灰,百口莫辩,被如狼似虎的狱警直接拖走,下场可想而知。
消息传开,监舍里弥漫起一股新的寒意。犯人们看张默的眼神,除了以往的畏惧,更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惊悸。他们不清楚内情,但老吴的突然倒台,紧随在张默被内部调查之后,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足以让所有人产生恐怖的联想。张默那“能看到不该看的东西”的邪名,更加坐实了。
张默听到消息时,正坐在工厂的角落里。他感到一阵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教授果然用他的方式“验证”了,而且手段如此狠辣精准!老吴传递的信息被调包了?还是教授早就掌握了老吴的罪证,只是选择在这个时机,用这种方式来警告和敲打他?
无论是哪种,教授都在用老吴的下场清晰地告诉他:不要耍花样,不要试图隐瞒,你的“看”必须绝对“清晰”,否则,老吴就是榜样。
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的山峦,压在张默的心上。他感觉自己正被教授用无形的丝线越捆越紧,一步步拖向一个他看不见的深渊。
而与此同时,自身能力的进化,也带来了新的、更诡异的麻烦。
经过持续的“淬炼”,他对信息洪流的控制力确实增强了,那种失控性的头痛和幻视有所减轻。但一种新的、更令人不安的现象开始出现——他不再仅仅“看到”离散的风险点或模糊的结构脆弱性,而是开始“看到”一些……阴影。
那不是具体的影像,也不是明确的信息,而更像是一种存在于人或事物之上的、代表着“潜在毁灭倾向”的抽象标记。比如,当他看向一台老旧的机床,除了能评估其螺栓松动、电线老化的具体风险概率外,他还能“看到”一团笼罩在机床之上的、不断扭曲变化的暗色阴影,这阴影的浓度和活跃度,直观地反映了这台机床“发生严重事故”的整体可能性。
这种“阴影感知”比具体的数据更直观,更全局,但也更……令人窒息。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整个世界,尤其是这座监狱,本身就建立在无数或明或暗的“风险结构”之上,危机四伏,如同一个布满了看不见的裂缝的巨大玻璃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