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川,名副其实。
徐小栓行走在川中最为繁华的“云梦城”街道上,但见车水马龙,商铺鳞次栉比,行人如织,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各色小吃的香气、脂粉的甜腻、以及书肆墨卷特有的清苦味道。丝竹管弦之声从临河的画舫楼阁中隐隐飘来,夹杂着文人士子吟诗作对、高谈阔论的喧哗。
好一派人间富贵,红尘滚滚。
然而,置身于这片鼎盛繁华之中,徐小栓眉心的薪火之灯,那丝关于“文心阁”节点的感应,却如同投入大海的细针,愈发模糊难辨。这喧嚣的市井之气,浓郁的世俗欲望,仿佛构成了一层天然的迷障,将某种更深层的东西完美地掩盖了起来。
他并未急躁。与“清道夫”一战后,他深知有些东西强求不得,尤其是在这人心最复杂、气机最混杂的尘世之中。他收敛了所有修为气息,换上了一身浆洗得发白的青衫,如同一个家道中落、游学至此的寒门士子,在城中漫无目的地行走。
他流连于书肆,翻阅那些或新或旧的典籍;他驻足于茶楼,聆听三教九流的闲聊;他甚至去往城中最负盛名的几家书院外围徘徊,感受那朗朗书声与文华之气。
几日下来,他收获甚微。书肆中的典籍多为科举制艺、风月闲谈,虽能窥见文风之盛,却难触文明内核;茶楼间的议论多关乎功名利禄、市井八卦,浮于表面;那些书院虽文气盎然,却总觉得少了一份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与超然。
“文心阁……若真与文华传承相关,其节点会以何种形式存在?是一座真实的楼阁?是一处秘境?还是……某种精神象征?”徐小栓漫步在一条相对安静的青石板小巷中,心中思索。
巷子尽头,有一间极其不起眼的旧书铺。铺面狭小,招牌上的字迹都已斑驳难辨,门可罗雀,与城中那些热闹的大书肆形成鲜明对比。徐小栓本欲径直走过,眉心灵焰却毫无征兆地、极其轻微地跳动了一下。
不是强烈的牵引,而是一种……微弱的共鸣。
他停下脚步,转身走进了这间名为“集雅斋”的旧书铺。
铺内光线昏暗,弥漫着陈年纸张和墨锭混合的独特气味。书架歪歪扭扭,堆满了落满灰尘的线装书,显得有些杂乱。柜台后,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就着窗外透进的微光,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一本残破的古籍,对徐小栓的进来恍若未闻。
徐小栓没有打扰,自顾自在书架间浏览起来。这里的藏书确实驳杂,经史子集、医卜星相、地方志异、甚至一些早已失传的杂家学说残本都有收藏,但大多品相不佳,显然并非为了售卖,更像是主人的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