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栓手持世子手令和委任状,并未急于大张旗鼓地宣告成立“军械整饬司”。他深知,在这凉州城内,不知多少双眼睛正盯着他,等着看这位新晋红人如何烧起这“新衙三把火”。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甚至陷入被动。
他首先做的,是低调地接收了徐凤年调拨的二十名精锐甲士。这些甲士并非普通士卒,而是从世子府亲卫中精选出来的好手,个个气息沉稳,眼神锐利,令行禁止。为首的名叫张嵩,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汉子,脸上有一道淡淡的刀疤,修为竟也达到了四品,显然是徐凤年的心腹之一。
徐小栓对张嵩很是客气,并未摆出上官架子,只简单交代:“张校尉,今后整饬司的安危和行动保障,就仰仗诸位兄弟了。目前暂无具体任务,请先带弟兄们熟悉凉州城各处武库及匠作营的大致位置和环境。”
“卑职明白。”张嵩抱拳领命,并不多言,转身便带人离去,效率极高。
安排好基本武力保障后,徐小栓再次埋首经略使府的故纸堆。这一次,他有了明确的目标——调阅所有与凉州城内外武库、匠作营相关的档案:库存记录、物资调拨清单、匠人名册、物料采购账目等等。这些文书浩如烟海,且多有残缺或模糊之处,显然常年无人认真打理。
徐小栓并不气馁,他将【武道天机】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挥到极致,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形计算机,快速浏览、比对、分析着海量数据。同时,他利用参军身份,以“核查边境军械补给”为由,不动声色地向一些管理仓库的老吏、负责采购的低级官员“请教”问题,从只言片语中拼凑信息。
数日下来,虽未实地勘察,但徐小栓心中已对凉州军械管理的混乱状况有了一个惊心的了解:
账实不符严重:多个武库的账面库存与实际清点记录对不上号,尤其是刀剑、弓弩、箭矢等消耗品,差额惊人。
以次充好普遍:不少新入库的军械,质量堪忧,箭杆易折,刀剑易卷刃,甲胄连接处脆弱。
匠户待遇低下:匠作营的工匠们待遇微薄,且常被克扣工钱,导致人心浮动,技艺传承出现断层,优秀匠人流失严重。
采购环节猫腻:物料采购价格虚高,且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显然存在利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