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圆材,径二尺五寸,欲为方柱,求其最大方材几何?”
(已知圆形木材直径二尺五寸,要加工成截面最大的方柱,求方柱边长。)
此题涉及圆内接正方形及勾股定理的应用,对于多数只读圣贤书的学子而言,堪称难题。
然而陈耀祖看到此题,眼中瞬间闪过亮光。
这正是他擅长且能与他人拉开差距的地方!
他几乎不假思索,便在草稿纸上画出图形,迅速列出算式:
方材最大截面即为圆内接正方形,其对角线等于圆材直径。
他不仅给出了答案,还简要注明了原理,过程清晰,结果准确。
这份游刃有余,在周遭一片抓耳挠腮的学子中,显得格外突出。
经历前两场,陈耀祖的心态愈发沉稳。
第三场,乃是决定最终排名的关键——策论。
策论考察的是考生对经世济民实际问题的见解与对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眼光和格局。
试卷下发,策论题目赫然映入眼帘:《问“强干弱枝”与“藩镇之弊”疏》
这是一个极其经典且敏感的治国方略题目!
“强干弱枝”意指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削弱地方势力(弱枝),以防出现唐末藩镇割据那般尾大不掉的局面。
历代王朝皆在此问题上绞尽脑汁。
看到题目的瞬间,陈耀祖眉头微蹙。
此题宏大,牵涉甚广,若泛泛而谈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或一味批判藩镇之害,难免流于空泛,难以出彩。
他闭目凝神,脑海中飞速闪过凌州治水的经历、国子监的见闻、以及这一路走来对地方吏治与民生疾苦的观察。
“强干…弱枝…” 他默默咀嚼着这四个字。单纯的“弱枝”,是否就是最佳选择?
凌州治水,若无当地官员,百姓的配合,治水难成。
可若无朝廷的牵头,光靠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治水也难成。
突然,一道灵光划过脑海!他抓住了关键!问题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强”与“弱”,而在于“干”与“枝”的关系界定与力量引导!
他猛地睁开眼,眼中精光闪烁,立刻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破题之句: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