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微堪自勉,豆大亦同兢。
莫叹江湖迥,心灯永继弘。”
诗成,陈耀祖自己都微微一愣。
此诗既扣紧了“灯”的意象,描绘其风雨飘摇中的坚守(雨暗焰犹澄)。
.又巧妙融入了科举艰辛(十年磨剑苦)、志向高远(万里照书征、凌霄续祖绳)、师道传承(灰冷悟薪承)以及内心不变的信念(心灯永继弘)。
格律工稳,对仗精切,意境超脱了原句的孤寂,转而充满一种坚韧向上的力量,在一众或模仿愁苦或辞藻堆砌的诗中,显得尤为独特和耀眼。
写完诗赋,他稍事休息,又奋力完成了后面的杂文。
待到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只觉头晕目眩,浑身发冷,几乎虚脱。
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考的是最为重要的“策论”。
试卷展开,题目只有简洁却无比沉重的四个字:《论水患》。
陈耀祖的瞳孔骤然收缩!
若是平日见到此题,他定会欣喜若狂,毕竟他曾深入研究,甚至亲身参与过清丰县的防洪实务,更有秦老笔记的心得。
但此刻,在重感冒的侵袭下,他的思维如同陷入泥沼,头痛欲裂,视线甚至都有些模糊。
“不能倒下…绝不能在此刻倒下…”他咬紧牙关,狠狠掐了自己大腿一把,利用痛感强迫自己集中精神。
题目下方还有具体要求:需结合经典论述,分析水患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之策。
他深吸几口冰冷的空气,努力让沸腾的脑子冷静下来。
经典?《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管子·度地》论水利…成因?
自然之变与人力不修并举…对策?疏堵结合,兴修水利,未雨绸缪…
思路逐渐清晰。
他不再仅仅思考清丰一地的经验,而是将格局放大。
他以《禹贡》导山导水之智慧开篇,论及水患乃“天时失常”与“地利失修”共致,继而尖锐指出“人和失和”更为关键——即官府懈怠、民生凋敝、水利废弛所致。
然后,他结合前些年亲身经历的防洪实践,提出了一套系统方略:
上游植树固土、中游疏浚筑堤、下游开渠分洪,并强调建立汛情预警、物资储备、民众组织体系的重要性,甚至大胆建议可将部分防洪工程与平日漕运、灌溉相结合,化害为利…
字字句句,皆源自真知灼见,既有经典支撑,又有实务经验,条理清晰,见解深刻,远超寻常书生纸上谈兵的空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尽管身体极度不适,但强大的意志力和对学问的敬畏,支撑着他写出了这篇极可能决定他命运的策论。
当最后一个字落笔,陈耀祖只觉得眼前一黑,几乎要栽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