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三年已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打烊后,一家人围坐在油灯下,将沉甸甸的钱匣子倒在桌上清点。

铜板堆成了小山,噼里啪啦的声响悦耳动听。

最终核算下来,刨去所有成本,今日竟净赚了五两有余!

“五两…一天就赚了五两?”钱秀娥抱着陈耀宗,手都有些发抖,简直不敢相信。

这无异于一夜暴富,以往摆摊一个月,风里来雨里去,也未必能攒下这个数。

要知道这个是抛除了所有的成本得出的数字,可想而知这开铺子做生意利润的确是高。

当然,也是他们选择的方向对了,不能按照一般的模式,肯定是看不了那么多的。

陈耀祖看着家人激动而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欣慰。

家道殷实,他便能更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最后的冲刺中。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光阴在朗朗书声与笔墨耕耘中悄然流逝。

转眼间,已是次年二月。

清丰县内,一种不同于年节的热闹气氛逐渐弥漫开来——三年一度的县试,即将开场。

徐夫子对陈耀祖、王富贵等五名准考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不仅课业上加码,更将科举中的诸多门道、规矩乃至险恶之处,一一剖析明白。

“科举一途,不仅是学问的较量,更是心性与运道的试炼。”

徐夫子神色凝重,“考场之内,笔墨文章定高下;考场之外,人心鬼蜮暗藏刀。

夹带、诬告、顶替、泄题…诸般手段,防不胜防。尔等务必谨言慎行,事事留心,万不可授人以柄。”

他尤其强调了“认保”的重要性。

童生试需由本县一名禀生作保,确保考生身家清白、无冒名顶替等弊情。

若非徐夫子自身就是合乎资格的禀生,他们每人还需额外花费五两银子去请托他人。

这份恩情,弟子们都铭记于心。

二月十六,县试报名之日。

清丰县衙礼房外早已排起长队,人头攒动,喧嚣鼎沸。

今年本县报名应试者竟有八百之众,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