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灵田灌溉系统优化,产量再创新高

魔能聚变反应炉的成功运行与“混沌灵源块”的商业化,如同给灵青盟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前进基地内,灯火通明,各类阵法全功率运转,弟子们精神饱满,再也不用为资源发愁。净化行动得以更加从容地推进,三个前沿节点已然稳固,如同三把烧红的尖刀,持续灼烧、净化着沉星幽穴外围的魔气,并开始向着二级“堡垒节点”的目标迈进。

然而,凌皓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能源与战斗上。他深知,一个势力真正的根基,在于可持续的产出与后勤保障,尤其是在这片被魔气包围、远离联盟本部的孤悬之地。数千弟子的日常用度,尤其是修炼所需的基础资源——灵谷、灵蔬、低阶丹药原料等,若全部依赖后方运输,不仅成本高昂,更存在被魔道切断补给线的风险。

必须实现部分自给自足!

于是,在基地后方,一片相对安全、魔气被净化力场完全隔绝的区域,一座现代化的“灵植培育中心”被规划并快速建设起来。这里没有传统的阡陌纵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立体栽培架和覆盖着透明防护罩的标准化灵田。

凌皓将前世先进的农业科技理念与修真界的灵植术、聚灵阵法等相结合,亲自设计了这套“自动化精准灵植培育系统”。但系统建成后,一个关键的瓶颈出现了——灌溉。

传统的灵田灌溉,要么依赖降雨(在此地不现实),要么依靠修士施展云布雨术或引动水灵之气,效率低下且耗费心神,更无法做到精准控制。不同灵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灵气浓度、乃至水中微量元素的需求都各不相同,粗放式的灌溉严重制约了产量和品质。

这一日,凌皓带着环境部生态修复司的几名负责人,来到了灵植培育中心。眼前,一片约百亩的标准化灵田内,种植着最常见的“玉髓米”,这是炼气期和筑基期弟子日常修炼所需的主要食粮。稻株长势尚可,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叶片边缘有些许卷曲,色泽也不够莹润,显然是水分和灵气供应不均所致。

“现有的滴灌阵法,只是简单地将富含灵气的水源引导至植株根部,无法根据土壤湿度、植株状态进行动态调节,更无法实现营养液的精准配比和输送。”生态修复司的司长,一位名叫方瑜的女修,指着田埂上那些铭刻着简单流水符文的管道,眉头微蹙。

凌皓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指尖灵光微闪,进行快速分析:“土壤湿度东南高,西北低,波动范围超过百分之三十。水中灵气分布不均,玉髓米抽穗期所需的‘锐金之气’含量不足标准值的一半。”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整片灵田,脑海中飞速计算着:“我们需要一套能够实时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灌溉系统。”

说干就干!凌皓立刻召集了相关领域的弟子,成立了“灵田智能灌溉系统”攻关小组。

首先,是感知层的构建。他们在灵田各处,埋设了数以千计的微型传感器——“地听子Ι型”。这些传感器只有指甲盖大小,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灵气浓度、pH值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在植株上方,部署了“天眼Ι型”观测法器,通过多光谱扫描,监测植株的叶面温度、叶绿素含量、生长速度等生理指标。所有数据,通过铺设在地下的灵能网络,实时传输至中央处理单元。

接着,是决策层的核心——凌皓基于大量灵植生长数据和环境参数,利用“织网”系统的部分算力,编写出的“神农”智能决策算法。这套算法能够根据不同的灵植种类、生长阶段、以及实时环境数据,动态计算出最优的灌溉方案,包括灌溉量、灌溉时间、水中灵气配比、是否需要添加特定营养液等。

最后,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执行层。凌皓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微灵枢滴灌头”。它不再依赖简单的符文引导,其内部集成了微型的灵力泵、灵液混合仓以及上百个纳米级的喷孔。能够根据“神农”算法下达的指令,以极高的精度,控制每一滴灌溉水珠的大小、喷射速度、以及其中蕴含的灵气和营养成分!

理论完善,技术突破,剩下的便是紧张的施工与调试。

数以万计的“地听子”被埋入土中,细如发丝的灵能网络在田地下方悄然铺开,“天眼”法器如同忠诚的哨兵悬浮在半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闪烁着金属幽光的“微灵枢滴灌头”,它们对准每一株灵植的根部,沉默待命。

整个灵植培育中心的弟子们都充满了期待,也有些许怀疑。如此复杂的系统,真的能比经验丰富的老灵植夫做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