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传统炼器费时力,三D打印快如风

纳米覆层青锋剑的惊人性能测试结果,如同一道强心剂,注入了因前线战事不利而略显压抑的灵青盟。新材料实验室瞬间成为了整个联盟关注的焦点。盟主亲自下令,调集所有资源,优先保障纳米覆层技术的简化与量产,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第一批强化飞剑送达黑风山脉前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当欧冶启和石铁等百炼宗弟子,试图将实验室里那套精密繁琐的“原子沉积与自组装”工艺进行简化推广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不行!沉积速率一加快,覆层的均匀性和致密度就急剧下降!纳米颗粒都团聚成疙瘩了!”石铁看着一批失败品的光镜图像,烦躁地抓着头皮。

“电场和磁场的调控精度要求太高了,稍微有点波动,自组装的纳米网络就乱成一团麻!”另一个弟子也沮丧地汇报。

“还有前驱体的纯度和稳定性…稍有杂质,整个覆层性能就天差地别!”欧冶启看着消耗迅速、却产出寥寥的珍贵材料,心疼得直抽抽。

实验室级别的完美工艺,想要大规模、高效率地复制,难度呈指数级上升。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生产流程、质量控制、人员操作的极致考验。按照这个速度,想要武装起一支小队,恐怕都需要数月时间,更遑论应对迫在眉睫的危机。

“凌大师,这…这可如何是好?”欧冶启找到正在与云逸子商讨前线局势的凌皓,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奈,“工艺太复杂,良品率太低,根本快不起来啊!”

凌皓看着欧冶启送来的失败品报告,眉头微蹙,但并未感到意外。工业化量产本就是科学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巨大鸿沟。

“欧冶长老,不必焦虑。”凌皓放下报告,语气依旧沉稳,“我们或许被固有的思维限制住了。”

他走到实验室中央,目光扫过那些用于材料成型的传统锻造台和模具。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覆层’这道工序。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已经成型的剑胚上进行覆层呢?”凌皓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将我们设计的纳米结构,直接‘打印’成我们想要的飞剑形状?”

“打…打印?”欧冶启和旁边的云逸子都愣住了。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太过陌生。

“没错,打印!”凌皓眼中闪烁着灵感的光芒,“就像凡人用印章盖出图案,我们可以用一种更精密的方式,将材料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直接构建出具有复杂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物体!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三维打印’!”

他迅速在光幕上勾勒出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将特制的、包含了纳米材料的前驱体‘墨水’,通过一个精密的打印头,按照预设的三维模型数据,在构建平台上逐层喷射、固化。”

“每一层都极其微薄,可能是百分之一毫米,甚至更薄。”

“在打印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墨水的成分、打印头的温度、环境的能量场,实时地调整每一处材料的性能——这里需要高硬度,我们就打印高硬度材料;那里需要高韧性,我们就切换高韧性墨水;这里需要嵌入能量导流网络,我们就在打印过程中直接‘编织’进去!”

“最终,当所有层打印完毕,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需要后续加工的毛坯,而是一件内部结构优化、性能梯度分布、甚至内置了能量回路的…近乎完美的成品飞剑!”

这个设想,比纳米覆层更加天马行空!直接“打印”出飞剑?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欧冶启对“锻造”二字的理解极限!这哪里还是炼器?这分明是…造物!

“这…这真的可能吗?”欧冶启声音干涩,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再次受到了猛烈冲击。

“理论上是可行的。”凌皓肯定道,“关键在于打印材料(墨水)的制备、打印精度的控制、以及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强度。而这些,我们恰恰已经有了相当的技术储备!”

他立刻行动起来,召集了材料学、阵法学、精密机械等多个领域的研发人员,成立了“灵械三维打印项目组”。

首要难题,是“墨水”。需要一种既能承载纳米功能材料,又能在打印后迅速固化,并且层与层之间能完美结合的载体。

凌皓想到了之前研究“灵胶”时的一种副产品,一种具有触变特性、灵力亲和性极佳的液态灵性聚合物。以此为基础,掺入不同比例的纳米陶瓷粉末、金属颗粒、以及那些能够自组装的“智能分子”,制备出了数种不同功能的“灵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