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裁判系统自动化,AI判罚少争议

· 定位与轨迹追踪符:为每位参赛者佩戴特制的、难以脱落的追踪符,实时记录其位置移动、擂台边界触碰情况(用于判定出界)、以及特定战术行为(如突进、包抄、撤退)的轨迹。

2. 数据汇聚与处理核心:

· 所有监测法器收集到的影像、能量、位置数据,将实时传输至一个位于赛场外的“裁判中枢”——一个由复杂符文阵列和计算晶核构成的特殊法器。

· 凌皓将预先编写好的大比规则逻辑(例如:“护身灵力波动衰减超过30%记为一次有效攻击”、“身体任何部位坐标超出擂台边界坐标范围即判出局”、“特定能量频谱出现标识为使用了禁术”等),以符文指令的形式,“固化”入这个裁判中枢。

3. 自动化判罚与提示:

· 裁判中枢会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并与预设规则进行比对。一旦检测到符合规则中明确定义的客观事件(如出界、护身灵力崩溃、使用禁术能量特征),它会立刻向主裁判席发出光信号和声音提示,并显示触发的具体规则条款和关键数据证据(如触界瞬间的影像回放、灵力崩溃曲线图)。

· 注意:凌皓强调,这套系统目前定位是“辅助”,而非完全取代人工裁判。它主要负责处理那些可以量化和客观判断的情况,将裁判从繁琐的观察和基础判断中解放出来。而对于需要主观经验判断的“战术贡献大小”、“是否故意犯规”、“意外情况界定”等,仍由主裁判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和影像回放,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最终裁决。

“如此一来,”凌皓总结道,“裁判无需再时刻紧绷神经去捕捉每一个细节,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需要主观判断的复杂情况中。系统提供的客观数据和提示,将成为他们做出公正裁决的强有力支撑,最大程度减少因观察疏漏、判断疲劳或标准不一导致的争议。这便是——裁判系统自动化,AI(人工智慧)判罚少争议!”

殿内再次陷入了寂静,但这一次,寂静中充满了惊叹与不可思议!

自动判罚?数据化裁决?符文阵列思考?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法器”和“裁判”的认知范畴!凌皓描绘的,简直是一个存在于幻想中的、绝对理性的“裁判之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