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针对不同敌人体质,开发特异性毒丹(谨慎使用)

能量场响应型微囊的阈值难以精确设定,要么在正常组织就提前释放,要么到了目标区域还不释放。

活性靶头引导型的靶头分子特异性不够,容易误粘正常细胞。

酶激活前药策略的关键在于找到或验证那个“触发酶”的存在,进展缓慢。

但凌皓和团队没有放弃,每一次失败都提供了优化方向。

初步突破与伦理考量

在经过无数次尝试后,能量场响应型微囊路线率先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寂灭场敏感灵脂”,其在特定强度的寂灭能量场下,稳定性会急剧下降。在细胞级模型测试中,装载有无害染色剂的微囊,成功地在模拟重度侵蚀区域释放了内容物,而在健康和轻度侵蚀区域则保持完整。

虽然距离真正使用“负活性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靶向递送的技术可行性得到了验证!

与此同时,凌皓主持了一次小范围的伦理讨论会,参与者包括苏暮长老、几位核心丹师和炼器师。他坦诚地阐述了“特异性毒丹”的原理、巨大潜力以及目前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举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在神魂深处进行一场微缩的战争。”凌皓严肃地说,“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确保,只有在所有安全测试通过,且其他疗法效果不彰的情况下,才考虑将其作为最后的手段。并且,必须得到苏长老和(如果可能)苏小姐本人的完全知情同意。”

苏暮长老面容凝重,沉思良久,最终沉重地点了点头:“凌大师所言极是。小女之病,已非寻常手段可医。大师肯行此险招,已是天大的恩情。一切……但凭大师决断,若有万一,亦是天命,苏某绝无怨言!”

得到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凌皓肩上的责任感和压力更重了。他命令团队继续优化载体,同时开始制备极小批量的、装载有示踪剂而非“负活性酶”的靶向微囊,准备在苏婉晴身上进行最初步的靶向分布验证试验。这是迈向临床的关键一步,必须慎之又慎。

“斩首行动”的利刃正在缓缓铸就,但出鞘的时机,仍需等待最成熟的时机和最充分的准备。

科学的探索,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对生命的敬畏与极大的责任感。凌皓在青岚宗的这些日夜,不仅是在挑战医学的极限,更是在践行一名科研工作者和医者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