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皓组织团队,并行推进这几条技术路线。实验室内,各种精密的载体合成和测试紧张进行。
第三步:优化“杀伤载荷”与降低副作用。
即使载体能完美靶向, “负活性酶”本身的毒性依然需要控制。
凌皓尝试对“负活性酶”进行改性:
· 缩短半衰期:通过微小的结构修改,使其在发挥作用后能迅速自行降解,减少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降低误伤风险。
· 降低活性:或许不需要完全“冻结”生机,只需显着“减缓”掠夺速度,为VT-1干扰或身体自身修复争取时间即可。他尝试制备不同活性等级的“负活性酶”变体。
· 组合用药:考虑将低剂量的“负活性酶”与高剂量的“龙血因子”或保护性的“宁神苷”制成复方靶向药,在局部攻击的同时进行保护和修复。
第四步:建立严格的体外与活体模型测试体系。
如此高风险的研究,绝不能直接用于人体。凌皓建立了层层递进的测试流程:
1. 细胞级模型:使用培养的灵基单元,模拟健康、轻度侵蚀、重度侵蚀(模拟吞噬体附近)三种状态,测试载体靶向性和药物效果/毒性。
2. 组织级模型:利用“月影虫”等低等灵虫的小片组织,构建更复杂的测试环境。
3. 活体模型验证:在确保前两步安全性的基础上,在少量实验用灵虫或灵鼠体内,注射微量的靶向制剂,观察其分布、靶向效果以及对活体的整体影响。
小主,
过程漫长而充满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