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丹器结合初尝试,胶囊丹衣可控释放

· 合成灵脂: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特定结构的脂质体,具有很好的自组装成膜能力和响应性。

经过大量实验,他们初步筛选出几种有潜力的材料:芝胶(作为基础成膜材料)、改性蚕丝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一定的pH响应性)、以及一种特殊的环境敏感型灵脂(其结构能在特定能量场频率下发生相变,导致破裂)。

第二阶段:丹衣成型工艺探索。

如何将选定的材料均匀、完整地包裹在丹丸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坚韧的“衣服”?这需要精细的工艺。

· 喷雾包衣法:将丹衣材料溶解成溶液,用微型的灵能雾化喷头,在丹丸滚动过程中均匀喷涂,层层叠加。此法易于控制厚度,但对喷雾均匀度要求极高。

· 浸渍包衣法:将丹丸浸入丹衣材料溶液中,然后取出干燥。此法简单,但厚度不易控制,容易不均匀。

· 静电吸附包衣(凌皓提出的创新想法):让丹丸和丹衣材料微粒带上相反电荷,利用静电吸附原理使微粒均匀附着在丹丸表面,再通过加热或灵能处理使其熔融成膜。此法理论上能实现极均匀的包衣,但技术难度最大。

他们首先从相对简单的喷雾包衣法开始。凌皓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滚筒包衣机,由神识精确控制喷雾量和丹丸滚动速度。最初尝试时,不是包衣太厚影响药力释放,就是太薄容易破损,或者厚薄不均。经过反复调试参数,终于成功为一批普通的“蕴灵丹”穿上了第一代芝基丹衣,实现了基础的缓释效果——丹丸在模拟胃液(灵酸环境)中的溶解时间从几分钟延长到了数个时辰!

第三阶段:智能化丹衣与胶囊系统。

基础缓释只是第一步,凌皓的目标是“可控释放”和“靶向释放”。

他尝试制作更复杂的“多层丹衣”:

· 外层:由环境敏感型灵脂构成,充当“感应器”和“保险”。只有当感受到吞噬体特有的高频寂灭能量场时,外层灵脂才会发生相变破裂。

· 中层:由改性蚕丝蛋白构成,具有一定的延时效果,确保外层破裂后,药物不会立刻全部释放。

· 内层(直接接触药芯):由纯芝胶构成,实现最基础的缓释。

同时,对于VT-1这种需要持续微量释放的情况,凌皓设计了“微胶囊”系统。将VT-1的有效成分分散在灵脂基质中,然后制成无数个微米级的胶囊。这些微胶囊可以混入营养液中,通过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由于VT-1对正常组织惰性,它们会像“幽灵”一样漂浮,只有遇到吞噬体时,其外壳才会因能量场感应而缓慢降解,释放出VT-1进行寄生干扰。这相当于在苏婉晴体内布下了一张无形的“智能地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