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重塑”计划为攻克稀有药材瓶颈提供了长远而充满想象力的解决方案,但苏婉晴的病情刻不容缓。凌皓需要能在短期内应用于临床的、更精准的给药策略。无论是VT-1的微量渗透,还是未来可能使用的“负活性酶”的精准打击,都要求药物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剂量释放。传统丹丸一口吞下、药力自行扩散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治疗需求。
这促使凌皓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领域——剂型革新,或者说,丹器结合。他要将炼器的精密控制理念,与丹药的药效核心相结合,创造出智能化的给药系统。
灵感来源于现代药物制剂中的“缓控释技术”和“靶向给药”,尤其是“胶囊”和“微球”的概念。凌皓设想:能否给丹药穿上一件特殊的“外衣”(丹衣),这件外衣可以控制丹药在体内的溶解速度,甚至能够感应特定环境(如吞噬体附近的特殊能量场)才破裂释放?
“这已不仅仅是炼丹,而是在炼制一种微型的‘法器’。”凌皓对参与此项目的青岚宗炼器师们解释道。
这个想法让习惯了大开大合炼制飞剑法宝的炼器师们面面相觑,给丹药穿衣服?还要能控制?这比炼制绣花针还精细!
但凌皓有他的优势:对材料科学的理解,以及对微观结构的掌控力。他将这个项目命名为“精准给药平台”,并分为几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材料筛选与丹衣制备。
首要任务是找到合适的“丹衣”材料。这种材料需要满足:
1. 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
2. 可调控的溶解性:能在特定条件下(如时间、pH值、酶、特定能量场)溶解或破裂。
3. 良好的成膜性:能形成均匀、致密的薄膜包裹丹丸。
4. 灵能通透性:不能完全隔绝药力,需要允许药力缓慢释放或感应外界环境。
凌皓带领团队测试了数十种天然和合成的灵性材料:
· 灵植胶类:如“玉髓芝”提取的芝胶,成膜性好,但溶解性不易控制。
· 灵虫分泌物:如“七彩灵蚕”的蚕丝蛋白,生物相容性极佳,可通过处理改变其降解速度。
· 矿物薄膜:如极薄的“水云母”片,稳定性好,但对灵能阻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