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骨架型缓释:将灵气成分分散在一个多孔的、难溶性的灵材骨架中。灵气需要通过骨架的曲折孔道慢慢扩散出来。骨架的材料和结构,控制着释放速率。” 他又展示了一个像是微缩海绵结构的模型。
“3. 脉冲式缓释:更高级的技术。通过设计,让丹药在服下后先快速释放一个‘启动剂量’,快速提升灵力水平,解除燃眉之急,然后转入平稳的缓释阶段,维持灵力稳定。这需要更精密的复合结构。”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能根据服用者实时的灵力消耗速率,智能调节释放速度,实现‘按需供给’。”凌皓最后补充了一句,描绘了一个近乎梦幻的未来图景。
台下已经彻底听入了迷。原来一颗小小的丹药,内部结构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项目组命名为‘长续航’!”凌皓雷厉风行,立刻抽调人手。
“长续航”项目组的实验室里,画风再次变得奇特。 各种灵植胶、多糖、脂质材料被尝试作为包衣膜。 多孔陶瓷、特殊处理的灵木炭、甚至纳米级的灵丝纤维网被制作成骨架结构。 微型激光雕刻机(灵能版)被用来在丹丸内部雕刻微流道,尝试实现脉冲释放。
测试方法也很直接:将各种试验品放入模拟人体环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仪”中,实时监测其灵气释放曲线。
失败依然是主旋律。 包衣膜破裂、释放太快→变回普通回灵丹。 包衣膜太厚、释放太慢甚至不释放→成了石头蛋子。 骨架结构坍塌、灵气锁死… 脉冲时序错乱,该快的时候慢,该慢的时候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土再次成为了关键的“体内数据监测员”。他需要服用各种缓释试验品,然后进行标准化的运动(运行一套固定的法术程序消耗灵力),同时身上连接着监测设备,记录实时灵力水平变化,为优化释放曲线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过程是痛苦的,有时灵力补充跟不上消耗,累得像死狗;有时缓释失效,灵气突然爆发,撑得经脉胀痛…但阿土毫无怨言,因为他知道,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对宗门所有弟子都意义重大。
经过无数次调整配方、优化结构、测试反馈…
终于,第一代“缓释回灵丹”诞生了!
采用了相对成熟的“膜控型”加“骨架型”复合技术。外观与普通回灵丹无异,只是稍微硬一点点。
凌皓再次召集众人,进行对比测试。
一名弟子自愿上台,先服用一颗传统纯净回灵丹,然后开始运行法术。 监测玉壁上,他的灵力曲线瞬间飙升到顶,然后几乎同样快速地开始下跌,不到三十息就跌回原位,并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乏力期,灵力运转明显晦涩。 “感觉…像被猛地推了一把,然后又猛地被拉回来,有点晕…”那名弟子喘着气说。
接着,他休息恢复后,服用了一颗“缓释回灵丹”,再次运行同样的法术。 这一次,玉壁上的曲线截然不同! 服用后,灵力水平以一个平缓的坡度稳步上升,没有明显的峰值,大约五十息后达到一个较高的平台期,并在这个平台期稳定维持了足足一刻钟!之后才非常缓慢地开始下降。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冲击感,也没有乏力期! 运行法术的弟子一脸惊喜:“感觉…感觉就像背后有一个稳定的灵气泉眼,在源源不断地给我补充!一点都不觉得吃力!还能再战三百回合!”
数据对比,无比鲜明! 【传统丹:峰值高,持续时间短,利用率低,有乏力期。】 【缓释丹:峰值平稳,持续时间极长,利用率预估提升至85%以上!无乏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