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引气初入体,数据量化感

他休息了片刻,恢复了一些精神力后,立刻开始了第二轮实验。

这一次,他尝试了另一种可能具有滤波效果的“墨玉粉”涂抹穴位。

Run 02:使用墨玉粉(推测偏向土/金属性)

· 结果:频率锁定困难,最终锁定一种沉滞厚重的能量频率,但引导极其困难,能量流几乎无法吸入,感觉穴位都被“堵住”了。迅速放弃。

· 结论:墨玉粉滤波特性不符,甚至可能增加阻抗。滤波材料需严格筛选。

第三轮,他提高了清心兰提取液的浓度。

Run 03:使用高浓度清心兰提取液

· 结果:目标频率信号更强,更容易锁定。能量流强度略有提升(估算约1.2 std unit),但流入后,散逸速度似乎也更快?且精神力消耗加剧。

· 分析:浓度提升可能扩大了滤波通带,引入了更多噪声?或者能量流强度提升后,与失效的转化接口矛盾更突出?

· 结论:浓度存在最优值,非越高越好。需测试不同浓度效果。

第四轮,他不再尝试循环,而是在能量引入后,直接尝试用意念将其引导向身体其他部位(如手臂),观察是否也会散逸。

Run 04:能量引导至非丹田区域(右臂)

· 结果:能量流同样迅速散逸,但散逸过程中,右臂局部有极其微弱的清凉感和舒适感,持续了约十几次呼吸时间。

· 分析:能量散逸是全身性的,并非丹田特有。但能量在散逸前,似乎能与身体组织发生微弱的交互作用,产生局部效应!这意味着能量并非完全无法利用,只是无法有效储存和集中利用!

· 重大发现:能量可利用,但模式需改变! 或许不应执着于传统的丹田汇聚循环模式,而是探索即引即用、局部强化的新路径?

凌皓仿佛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思路豁然开朗!

接下来的几天,凌皓完全进入了疯狂实验的状态。他测试了数十种不同的滤波材料及其浓度配比,不断微调“主动调谐算法”的参数,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能量引导路径和目标区域(四肢、五脏附近穴位等)。

数据记录木片堆起了厚厚一摞。

虽然能量储存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他对能量引入过程的掌控力,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他能锁定的能量流强度从最初的<1 std unit,慢慢提升到了接近2 std unit。 锁定目标频率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十几分钟缩短到了几分钟。 精神力的消耗也逐渐降低,续航能力增强。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初步量化了不同滤波材料的效果、不同精神力操控方式的影响、甚至不同环境下的能量场强度变化!

修炼,对他而言,不再是一个模糊的、靠感悟的过程,而是一个可以不断收集数据、分析优化、迭代改进的工程项目!

李邈和阿土全程旁观,从最初的震惊,到后来的麻木,再到最后的深深敬畏。

他们亲眼看着凌皓如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从失败中提取数据,修正方案,最终一步步地将那虚无缥缈的“感气”、“引气”,变成了一个可控、可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量化的“技术流程”!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修炼”的认知理解。

这一日,凌皓结束了一轮实验后,看着手中记录着最新数据的木片,若有所思。

“能量流强度提升遇到瓶颈…清心兰的效果已接近极限。精神力微操精度也接近当前极限…”他沉吟着,“或许…该从另一个方向突破了。”

他抬起头,目光看向了那台自制的显微镜。

“是时候,深入微观,去看看那‘能量转化接口’失效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了。”

“顺便…也许可以尝试一下,用这引入的微弱能量,直接刺激特定细胞或组织,看看能否产生什么…有趣的变化?”

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而凌皓的实验记录本上,又添上了新的待办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