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禁苑遇仙

“谢老丈指点。”玄元对着老者深深一揖,“只是……这‘守静致虚’,与‘济度众生’,如何两全?”

“为何不能两全?”老者反问,“心若虚静,便知众生疾苦是‘事’,非‘我’;济度是‘应’,非‘求’。就像你见饿者予食,不是为了让他谢你,是‘应’其饥;见寒者予衣,不是为了让他念你,是‘应’其寒。无‘我’相,无‘众生’相,自然能‘应’而不‘滞’,‘为’而不‘恃’。”

玄元豁然开朗。原来他之前错了,以为“济度”是扛着众生的苦难往前走,却不知真正的“济度”,是让心成为虚空的容器,苦难来了便承接,苦难去了便放空,不被沉重压垮,才能走得长远。

“老丈……”他抬头想再问,却发现眼前的景象渐渐模糊。老者的身影在阳光里变得透明,青牛也化作一道青光,钻进了石缝。

“守静致虚……”老者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青牛的嘶鸣,“记住此四字,大道自现……”

玄元伸手去抓,却只抓住一把空气。他猛地睁开眼,发现自己还坐在竹林边的青石上,阳光依旧,修竹依旧,假山洞口空荡荡的,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可他的手心,却留着一丝温润的触感,像青牛的皮毛;他的心里,那“守静致虚”四字,清晰得像刻在石壁上,每一笔都透着清凉。

“尹喜……”玄元忽然想起一个名字——传说中,老子出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留下《道德经》,尹喜后随老子而去,成了道教的“文始真人”。难道刚才的老者,是他?

他站起身,走到假山洞口,探头往里看。洞里黑漆漆的,只有潮湿的泥土气息,再无半分人影。可当他转身时,却见洞口的石壁上,不知何时多了四个淡淡的字——

守静致虚。

字迹是用指尖刻的,不深,却仿佛能吸走周围的光线,透着一股虚无的静气。玄元伸出手,指尖抚过那四个字,忽然笑了。

禁足又如何?有这四字在心,偏殿便是道场,困境便是修行。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青牛或许是幻,老者或许是梦,可那“守静致虚”的道理,却是真的。就像这满园的修竹,风来不拒,风去不留,根扎在土里,叶向着天,这便是最好的“静”与“虚”。

偏殿的门依旧锁着,可玄元知道,自己已经走出来了——从对“储印”的执着里走出来,从对“济度”的焦虑里走出来,走到了一片更开阔的天地里。那里没有宫墙,没有王位,只有一颗虚静的心,和一条通往大道的路。

墙头上,仿佛又传来青牛的“哞”声,悠长而清越,像在为他送行。玄元抬头望去,只见阳光正好,云卷云舒,一切都在“静”中“动”,在“虚”中“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