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典籍通悟

太傅越听越惊,这些话竟与他年轻时在崂山听老道讲的“内丹心法”不谋而合!可那老道修行七十载,而眼前这孩子,才十岁!

“殿下这些感悟,是从书中看来,还是……”太傅迟疑着问。

“看书时,心里像有个声音在说。”玄元坦诚道,“比如看到‘精气神’,就觉得它们像三个好朋友,少了谁都不行;想到‘丹炉’,就觉得自己的身体里真的有个炉子,在慢慢烧着什么,暖暖的。”

太傅沉默良久,对着玄元深深一揖:“殿下真乃天纵奇才!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不如殿下一语道破。‘人身即丹炉’——这七个字,道尽了医道与丹道的根本,非大彻大悟者不能言。”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殿下,这些感悟太过玄妙,寻常人未必能懂,日后还是少与人言,以免引来非议。”

玄元点点头,将批注仔细收好,又捧起《黄帝内经》:“我只是自己明白就好,不用别人懂。”

自那日后,玄元在藏书楼待的时间更长了。他不再满足于批注,开始将两本书的道理结合起来,画了许多“人身八卦图”——将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四肢对应四象,头顶对应天,足底对应地,密密麻麻写满了“如何让水火既济”“如何让精气神合”。

有时,他会坐在窗边,闭眼凝神,一坐便是一个时辰。老翰林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在看自己的‘丹炉’,看‘药’够不够,‘火’匀不匀。”

宫中渐渐有了传言,说太子沉迷“黄老之术”,不理世事。国王却只是笑笑,对善胜皇后说:“玄元看的不是术,是道。他连自己的身体都能看透,还怕他看不懂天下吗?”

春日的阳光洒满藏书楼,照在玄元专注的侧脸上。他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那里印着千年的智慧,而他心中,正孕育着属于自己的领悟。十岁的玄元,或许还不懂“炼丹”的具体法门,却已窥破了最根本的真理——真正的“道”,不在远方的仙山,而在自己的身上;真正的“药”,不在名贵的金石,而在日常的精气神。

这领悟,像一颗种子,落在他心里,借着典籍的雨露,正悄悄发芽。或许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大树,让他既能守住自己的“小天地”,也能护佑天下的“大天地”。而此刻,玄元只是安静地读着书,窗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这颗早慧的道心,轻轻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