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仍在拍摄,海面浮着一层油污,如同被弄脏的塑料布。天还未亮,陈岸便下令启航。两艘经过改装的渔船从海南港出发,驶向中东海域。

船行四十余小时,中途仅停靠一次补给燃油。陈小满在指挥舱内紧盯数据,每隔十分钟报告一次油污扩散的位置。周大海则率领三艘注册船只在外围巡逻,阻止其他船舶靠近作业区域。

“到了。”驾驶员出声提醒。

前方海面颜色发暗,风中夹杂着刺鼻气味。远处钻井平台轮廓隐约可见,黑色原油顺着水流缓缓向东南方向蔓延。萨利姆船队的几艘小船早已抵达,正用吸油布围堵一小片区域,但收效甚微。

陈岸走入船舱,打开保险箱,取出一个银灰色金属盒。盒子表面有划痕,边角还焊接了旧零件——这是他早年用于对付走私船的磁力炸弹原型,能引发钢铁内部震动并断裂。

如今,他要将它改造成一台吸附装置。

“拆外壳。”他对技术员说。

螺丝卸下,电路板暴露出来。他拆除引爆模块,换上新部件——电解磁场发生器。这本是几天前签到获得的奖励,原计划用于深海探测,如今提前派上了用场。

接线、测试、调频。两个小时后,机器重新组装完毕,外观未变,功能已完全不同:不再破坏,而是吸附。

“第一轮准备。”陈岸起身,走向甲板。

两台设备由吊车缓缓放入海中,沉至预定位置后启动。声呐显示磁场扩散,但油污仅轻微晃动,并未聚集。

记者团在另一艘船上观望,有人摇头:“这东西怕是没用。”

陈岸未作回应,穿上潜水服,带上检测仪,纵身跃入海中。

水下昏暗,他游向其中一台设备。靠近才发现电流不稳定,可能是海水盐度过高影响了磁场强度。他记录下数据,浮出水面时头发紧贴额头,全身湿透。

“不行就换方法。”他说。

次日清晨五点,他驾驶小艇穿过污染区边缘,在一处礁石附近停下。此处环境特殊,适合签到。

他伸手触碰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