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决定用数据指导运营决策:
第一步:优化商品推荐
她让技术团队开发了简单的推荐算法,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和购买历史推荐商品。三天后,转化率提升到5%。
第二步:调整商品结构
数据分析显示,复旦、交大的学生更愿意为品质付费,而松江大学城的学生更看重性价比。她据此调整了各校区的商品配比。
第三步:精准营销
她发现下午三点是下单低谷期,于是推出了"下午茶时光"专题,推荐零食和饮料。这个时间段的订单量很快提升了40%。
最显着的改变来自搜索功能的优化。
原来平台搜索只能匹配商品标题,很多长尾需求无法满足。苏晚晴带领团队建立了标签系统,给每个商品打上多个属性标签。
"比如这个手机壳,"她演示给技术团队看,"不仅要标注'手机壳',还要标注'星空'、'磨砂'、'iPhone12'等关键词。"
搜索功能改进后,效果立竿见影。一个用户搜索"送给男朋友的生日礼物",系统推荐了几款游戏周边和男士护肤品,成功促成了一笔198元的订单。
数据驱动还帮助她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金矿。
在分析复购数据时,她注意到一批特殊用户:他们每次只购买特定品牌的无糖饮料和全麦面包,客单价不高但购买频率稳定。
"这是健身人群。"她立即组织产品团队开发"健康生活"专区,上线蛋白粉、鸡胸肉等商品。专区上线一周,就带来了可观的销售额。
但数据驱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次,数据分析显示某款进口饼干销量很好,她决定大量备货。结果货到后销量却大幅下滑。后来才发现,之前的销量是某个班级集体采购导致的,并不具备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