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一次危机:窜货

元旦过后,苏晚晴正准备大干一场,却意外发现代理群的氛围变得有些诡异。

先是华东理工的代理在群里抱怨:"最近总有人在宿舍楼里低价推销同款手机壳,价格比我们的进价还低。"

接着上海大学的代理也私信她:"学姐,有客人说在别的渠道买到更便宜的山海商品,这是怎么回事?"

苏晚晴起初以为是普通的价格竞争,直到她在储物间清点库存时发现异常——这个月各代理的补货量普遍下降,但总库存却在减少。

"梅梅,你注意到没有?"她叫住正在打包的韩梅梅,"复旦的代理上周说销量不好,只补了五百块的货。但仓库里少了将近两千块的库存。"

韩梅梅停下手中的活:"会不会是统计错了?"

"我核对了三遍。"苏晚晴脸色凝重,"而且少的都是最畅销的星空壳和快充线。"

当晚,她登录很久没用的校园论坛,在二手交易版块发现了端倪。好几个帖子在低价出售"山海正品",价格比代理的拿货价还要低15%。

她假装买家联系了其中一个卖家。对方很警惕,只同意在松江大学城交易。

"这不对劲。"苏晚晴对韩梅梅说,"松江大学城根本没有我们的代理。"

她让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代理帮忙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些低价商品都来自同济大学的一个代理。

"他一次性进了大量畅销款,"上外的代理在电话里说,"然后以接近成本价转卖给其他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在各自学校销售。"

苏晚晴立即调出这个代理的进货记录。果然,上个月他连续三次大额补货,总额超过八千元,远超正常销售所需。

"这是窜货。"她深吸一口气。

更严重的是,这个代理利用地区差价进行套利。他以代理价拿货,然后以略高于成本、但远低于统一零售价的价格,向非代理区域倾销。其他学校的代理因为价格劣势,根本无力竞争。

"现在怎么办?"韩梅梅焦急地问,"好几个代理都说不想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