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皮疹、出血倾向...”顾静昭检查后面色凝重,“很像我们之前研究的‘樱花’制剂。”
实验室立即对样本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证实了猜测:日军在炮弹中混杂了生物制剂!
“立即启动生物战防护预案!”林闻溪下令,“所有人员升级防护,设立隔离区!”
预案迅速执行。队员们穿上特制防护服,用中药熏蒸消毒空气,给疑似感染者服用研发的“解毒合剂”。
效果令人惊喜:服用中药的伤员症状明显较轻,且没有出现新感染病例。
“中药提高了机体抵抗力,”林闻溪分析,“虽然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但为免疫系统争取了时间。”
深夜,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一名重伤员突发多器官衰竭,所有常规方法都无效。
“试试‘回阳救逆’针法!”一位老中医提议,“古籍记载可用于濒死状态。” “太冒险了,”有人反对,“没有现代医学验证。” “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林闻溪决断,“准备施针!”
在老中医指导下,一组特殊穴位被针刺,配合艾灸温熨。同时,西医团队进行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
奇迹发生了:一小时后,伤员的生命体征开始稳定;三小时后,意识逐渐恢复;到黎明时分,竟然脱离了危险!
“这...这不可能...”年轻的西医们目瞪口呆。 “中医不是迷信,是另一种医学体系,”林闻溪感慨,“只是我们需要用科学方法去理解和验证。”
战役进行到第三天,医疗队面临新的挑战:药品开始短缺,特别是抗生素和麻醉剂。
“启动备用方案,”林闻溪毫不慌乱,“用中药替代部分西药。”
于是,金银花代替部分抗生素,针刺减少麻醉药用量,中药膏替代部分敷料...这些替代方案虽然效果稍逊,但解决了燃眉之急。
更创新的是,他们建立了“阶梯治疗”体系:前线用最简单方法稳定伤势,后送途中进行初步处理,到达医院后再行完善治疗。这个体系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我们一个医疗队完成了往常三个队的工作量!”战地指挥员赞叹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