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全折。”卡尔比划,“留个活动铰链,关键部位硬连。”
陈浩想了想,“行。你动手,我记方案。”
第二项是抗冲击测试。他们把两个背包装进沙袋,从两米高平台扔下。传统款落地后弹了一下,金属架变形不到两毫米。创新款落地时侧肩带直接撕裂,内部框架有一节错位。
“啧。”卡尔摇头,“这要是在山沟里滚一跤,里面东西全得飞出去。”
娜娜蹲下检查破损处,“外层编织密度不够,受力时应力集中。”
“下次加层内衬。”陈浩说,“软的不行就加硬壳,反正不能断。”
“我可以重新设计缓冲结构。”娜娜说,“用蜂窝状吸能层。”
“听着像饼干。”卡尔说。
“是结构学名词。”娜娜抬头,“你吃过多少种饼干?”
卡尔一愣,“……我没吃过蜂窝饼干。”
陈浩笑出声,“行了,继续。”
第三项是保温测试。他们在低温舱里放了两个假人,穿上配套防护服,设定环境温度零下三十度。
传统款靠三层填充物保温,两小时后内温维持在十二度。创新款内置微型循环系统,通过低功耗加热膜调节,内温稳定在十八度。
“差六度。”陈浩看数据表,“这不是小数。”
“透气性也更好。”娜娜说,“不会积汗。”
“问题是电源。”卡尔指出,“你这系统得供电。电池要是坏了,立马变薄纸衣。”
“备用隔热层已预留。”娜娜打开设计图,“外层纤维本身有反射率,断电后仍可保持基础保温。”
“那也比不上棉花实在。”卡尔还是不信。
“但轻一半。”陈浩合上本子,“长途跋涉,体温管理比承重重要。我们优先保这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项是展开速度测试。创新工具包能在十秒内自动弹出主支架、展开多功能刀头和信号发射器。卡尔做的手工工具袋需要手动组装,最快也要一分二十秒。
“你这是拿机器人标准卡人。”卡尔说。
“战场上每一秒都算数。”陈浩说,“谁快谁活。”
“可全自动容易卡壳。”卡尔拿起工具包摇了摇,“里面有零件松动声。”
娜娜接过,拆开外壳检查,“固定螺丝少拧了半圈。”
“你看。”卡尔指着手心掉下的小螺丝,“细节不过关。”
“我会修正。”娜娜说,“并增加自检提示。”
测试结束,桌上摊着一堆数据纸。陈浩坐在中间,左手捏着创新包的断裂肩带,右手拿着卡尔的金属卡扣。
“结论。”他说,“新的轻,暖,快,但不耐造。老的稳,重,慢,但摔不烂。”
没人说话。
“所以。”陈浩把两样东西往中间一放,“咱们不选边。融合。”
“怎么融?”卡尔问。
“主体用娜娜的设计,减重提效。关键受力点,比如肩带、底板、工具接口,加上你的金属加固件。电源部分做双模切换,自动+手动备份。”
卡尔摸了摸下巴,“……倒也不是不行。”
“你出材料和打样。”陈浩说,“娜娜改图纸,明天出新版。”
“今天就能改。”娜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