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把纸盒轻轻推了一下。
盒子滑过讲台表面,停在中央。陈浩盯着那方方正正的折痕看了两秒,忽然伸手把它拿起来,塞进了自己裤兜。
“这玩意儿留着吧。”他说,“说不定哪天能当展品。”
苏珊没笑,但嘴角动了动。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画筒,手指在绳结上绕了一圈。“要不咱们真办个展览?就用今晚这些事当内容。”
“现在?”卡尔抬头,“连展板都没有。”
“娜娜有模板。”陈浩拍了下口袋,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展开一半又懒得全弄平,“你看,连名字我都想好了——‘我们干过的没用的事’。”
娜娜的光学模块亮了一下。“数据库中存在三十七种小型成果展设计方案,平均布展时间为四十一分钟。若立即启动,可在两小时内完成基础陈列。”
“那就干。”陈浩把纸条递过去,“别整太花哨,就三点:画画的、放视频的、还有那个……虫子和植物的研究记录。”
“C区命名为‘探索之光’。”娜娜接过纸条,扫描录入,“分区建议如下:视觉艺术角由苏珊主导;记忆回廊使用文化节影像资料;物种研究部分采用图文简报形式。”
“行。”苏珊松开画筒的绳子,“我带了几幅素描底片,可以直接投影。”
卡尔站起身,活动了下手腕。“投影仪在我工具箱里,还有备用电源。”
“你那儿是不是还藏着一卷双面胶?”陈浩问。
“有。”
“厉害了。”陈浩咧嘴,“维修组就是宇宙中心。”
他们没再说话,各自开始动作。苏珊打开画筒,取出几幅用塑料膜包好的底片;卡尔从墙角工具柜翻出设备,接线调试;娜娜站在一侧,光学模块快速闪烁,调取布局参数。
陈浩蹲在地上,翻看散落的纸张。一张儿童涂鸦被他捡起来,上面歪歪扭扭画了个红色星球,下面写着“第一次风筝”。他指着画说:“这个放前面。”
“谁画的?”苏珊走过来。
“小李的孩子。”陈浩把画按在桌面上,“那天风太大,线断了,风筝飞进沙丘堆里。结果第二天,那孩子带着铁锹去挖,真给刨出来了。”
苏珊笑了下。“就放这儿。”
展区慢慢成形。一面空墙被投影覆盖,循环播放文化节当天的画面:有人跳舞,有人朗诵诗,还有人在沙地上拼出巨大笑脸图案。另一侧,几张展板立起,贴满绘画照片和手写笔记。最边上,一块小黑板写着“发现记录”:某种苔藓能在零下四十度分泌抗冻物质;一种甲虫翅膀反光频率与基地警报灯同步。
人开始多了。
起初是路过的人停下脚步,接着有人驻足细看,再后来,三五成群围在某个展板前讨论。一个穿工程服的老员工站在儿童涂鸦前看了很久,最后掏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我家丫头昨天也画了张类似的,贴宿舍门上了。”
苏珊走到他身边,轻声说:“这幅画叫《断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