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写日记。”
“那我能写‘今天小夜灯心情不好,光很暗’吗?”
“写‘荧光强度减弱’。”苏珊说,“不准拟人。”
“真没劲。”陈浩嘟囔。
娜娜打开资料库,调取地球发光植物研究模板,结合本地环境参数重构观测体系。
新表格生成:包含光照值区间、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率、荧光可见时间、植株高度变化五项核心指标。
卡尔接过打印版,对比现有工具清单。
传感器只剩两个可用单元,一个湿度探头老化,一个光敏元件反应迟钝。
“能修。”他说,“拿控制室报废的零件拼一下。”
二十分钟后,他带回一组改装装置:外壳裂了条缝,电线外露,但显示屏亮着。
“凑合用。”他固定在试验桩上,“每小时自动记录一次。”
“双轨制成立。”苏珊满意,“人工+机械,互相校验。”
第一天结束,陈浩交出九张照片和一段语音备注。
“一号草,今天光偏黄,不像昨天那么蓝。二号草旁边多了块石头,不知道是不是风吹来的。三号草……我觉得它歪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客观描述。”苏珊提醒,“不要加个人感觉。”
“我说的是事实!”陈浩辩解,“它真的歪了!”
“明天量角度。”卡尔说。
第二天,第三天,持续记录。
娜娜将数据导入分析系统,绘制趋势曲线。
荧光强度波动与夜间地表温度下降呈正相关,但存在滞后性。土壤湿度影响生长速度,却对发光无直接作用。
“不符合常规代谢模型。”娜娜指出,“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独立调控通路。”
“翻译。”陈浩说。
“它的发光,可能不只是为了散热或吸引昆虫。”
“那为啥?”陈浩问。
“还不知道。”
一周后,团队汇总信息。
陈浩翻自己笔记本,上面画了不少简笔草图,还有几句吐槽。
“我发现一件事。”他说,“有一次我手划破了,碰过叶子,血止得特别快。”
“你受伤了?”苏珊皱眉。
“一点点。”陈浩伸出手背,“蹭了个口子,抹了点草汁,结果十分钟就不流了。”
“样本污染。”卡尔说,“会影响后续分析。”
“我没乱来!”陈浩急了,“就是不小心碰到的!再说了,你们不觉得这草有点邪门?长得慢,但特别抗折腾。我踩了一脚,第二天又支棱起来了。”
苏珊沉默片刻,取出采样瓶。
“提取一点汁液。”她说,“做个基础反应测试。”
娜娜启动微型分析仪,输入植物化学成分检索指令。
初始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水分、少量多糖及未知有机酸,无显着药理活性。
“正常。”她宣布,“未发现特殊物质。”
“可它止血了。”陈浩坚持。
“或许是物理凝结。”娜娜说,“植物黏液与血液混合形成屏障。”
“试试别的参数。”苏珊说。
娜娜调整算法,关闭地球类比限制,启用跨星球模糊匹配模式。
系统重新运行。
十分钟后,警报轻响。
“检测到微量成分:类黄酮衍生物X7。”娜娜读出结果,“数据库标注为潜在抗炎与组织再生促进剂,理论模型存在,现实中未确认载体。”
“什么意思?”陈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