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物种研究的初步发现

苏珊盯着手记背面那行褪色的字,手指停在纸页边缘。

陈浩还在低头默写流程要点,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卡尔翻开了新的记录页,娜娜的投影仍在循环播放菌丝激活的全过程。

“它们越来越活跃了。”陈浩抬起头,“这不是坏事吧?”

“生态变化本身没有好坏。”苏珊合上本子,“但变快了,我们得跟上。”

娜娜的光学模块轻微闪烁:“建议启动物种层面的跟踪研究。已掌握环境触发机制,下一步应关注生物响应模式。”

“听不懂。”陈浩放下笔,“说人话。”

“看看植物。”娜娜转向他,“它们怎么应对这种变化。”

“哦。”陈浩点头,“你是说,别光研究地会抖,还得看草为啥长得欢。”

“大致如此。”

“那从哪开始?”卡尔问。

苏珊翻开地图:“先定目标。不能随便抓一把叶子就化验。”

“挑显眼的。”苏珊说,“颜色特别的容易观察反应。”

“不行。”卡尔摇头,“应该选生长最快的。数据更新快,周期短,适合建立模型。”

“我都不同意。”陈浩举起手,“离基地最近的那个就行。我不想到处跑,太累。”

三人同时看向他。

“你每次说省事的理由都一样。”苏珊说。

“这次不一样。”陈浩挺直腰,“就近取样是科研基本原则!教科书上写的!”

“哪本教科书?”卡尔问。

“我……我忘了。”陈浩挠头,“反正有。”

娜娜没说话,调出西部区域植被分布图,叠加历史活动频率和采集便利性参数。

屏幕上跳出三个候选物种。

第一种是紫红色藤蔓,附着在岩石表面,日间闭合叶片;第二种是伞状菌类,群聚生长,高度依赖湿度;第三种是灰绿色低矮灌木,夜间茎叶泛出微弱蓝光,分布极广,采样点距基地步行八分钟。

“这个。”娜娜指向第三种,“出现频次最高,适应性强,且具备可观察生理特征——夜间发光。”

“夜芒草。”苏珊念出标注名,“我采过几次,以为只是普通伴生植物。”

“但它发光。”陈浩指着图像,“这不科学。”

“发光现象在多种植物中存在。”娜娜解释,“通常与代谢副产物氧化有关。”

“可它不是晚上才亮吗?”陈浩追问,“是不是怕黑?”

没人接话。

“那就它了。”苏珊拍板,“首研对象:夜芒草。结构简单,分布稳定,还有可观测指标。”

“名字太正式。”陈浩说,“得改个接地气的。”

“叫啥?”卡尔问。

“小夜灯。”陈浩咧嘴,“多形象。”

“不改。”苏珊说,“就叫夜芒草。”

决定落地,四人起身前往基地外围试验区。

试验区是一片半封闭空地,设有简易围栏和标记桩。几株夜芒草被提前移栽至不同土壤条件下,插着编号木签。

陈浩蹲下,凑近一株看。

叶子灰绿带绒毛,茎干细而硬,摸上去有点扎手。他伸手拨了下叶片,又抬头看天。

“现在是白天,为啥不亮?”

“推测与光照强度相关。”娜娜站在旁边,“类似地球含羞草的昼夜节律。”

“那就是睡觉了?”陈浩说,“还挺规律。”

“准备观测方案。”苏珊拿出空白表格,“我们需要记录每天的变化。”

“问题来了。”卡尔环顾四周,“没设备。没法实时测光强、温湿度、土壤电导率。”

“人工记。”苏珊提笔画格子,“分时段,早中晚各一次,加上夜间补录。”

“那得多麻烦。”陈浩抱怨,“我要每天半夜爬起来看草?”

“你负责拍照。”苏珊把便携终端塞他手里,“每天同一时间拍三张,正面、侧面、特写。顺便说一句你看到的情况。”

“像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