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机停了,但车间里的动静没断。陈浩把最后一块犁铧从台面上拿下来,放在旁边已经码好的成品堆上。三台整机排成一列,轮子朝天,犁身擦得发亮,像刚出厂的新车。
他退后两步,叉腰站着,喘了口气。
“成了。”他说,“这批真没再抖过。”
娜娜正往终端里录入编号,头也没抬:“第十二台至第十四台,生产记录完整,无异常报警。”
“咱这生产线现在比闹钟还准。”他拍了下机器外壳,“以前它想罢工就罢工,现在得先请示我。”
她合上盖板:“建议将今日运行状态标记为‘稳定期起点’。”
“别整那么正式。”他摆手,“搞得跟写日记似的,今天天气晴,心情很好。”
他弯腰从废料筐里翻出一张边角铁皮,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了“一号”两个字,贴在最前面那台犁具的扶手上。
“你干嘛?”她问。
“搞点仪式感。”他说,“不然工人怎么知道哪台是首发?总不能让他们猜吧?”
她说:“可通过序列号识别。”
“那是你说的。”他咧嘴一笑,“人看一眼‘一号’,心里就踏实。觉得自己用的是头一份儿的东西,有面子。”
---
仓库角落被清出一块空地,三台犁具并排立着,编号牌挂得整整齐齐。陈浩又搬来两张折叠桌,一张放工具,一张准备放资料。
“下一步呢?”他抹了把汗,抬头看她。
“推广。”她说,“需提供可理解的信息载体。”
“说人话。”
“做宣传材料。”
他一拍脑门:“对,得让人知道这玩意儿好在哪。”
她调出模板,屏幕一闪,跳出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新型牵引式耕作单元性能参数说明(V1.0)》,下面列着“入土角优化值”“单位面积牵引阻力系数”“犁铧耐磨等级对比”。
陈浩扫了一眼,直接摇头:“这谁看得懂?老李头连二维码都扫不明白,你还给他讲系数?”
“信息准确。”她说。
“准确但没用。”他抢过终端,“咱们不是开学术会,是劝人别用老古董。”
她顿了半秒:“调整方向:通俗化表达。”
“这才对路。”他点头,“要让他们一看就明白——换了这个,活儿轻了,地翻深了,粮食多打了。”
她重新设计界面,删掉术语,加入图示。一张对比图显示旧犁翻土深度不到二十厘米,新犁超过四十。另一张展示同一地块作业时间,旧法需六小时,新法仅三小时。
“行,这个能看。”他满意了,“再来点更直白的。”
他找来一张大纸,蹲在地上画起来。
左边画个老头牵牛,牛累得吐舌头,犁只划了浅浅一道印;右边画个年轻人推新犁,轻松自在,土块翻得又深又匀。中间加个箭头,写上:“换它!省力、省时、多打粮。”
“一分钟看懂好处。”他吹了吹笔迹,“比开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