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声波频率与结构安全

“次声波可通过空气传导至饲养区。”娜娜分析,“尽管墙体有隔音层,但低频穿透性强,且鸡类内耳对4至16Hz振动敏感。”

“懂了。”陈浩一拍桌子,“高音震墙,低音晕鸡。咱们这是驱虫还是搞行为艺术?”

他脱下外套盖在发热的功率放大器上,顺手把耳塞塞进耳朵。另一只捏在手里,看了眼就没戴。

“就不能搞个中间价?”他说,“不高不低,不伤房不伤鸡,专治米象?”

娜娜开始建模。

光学镜头快速滚动数据流,声场传播路径、昆虫神经响应曲线、钢结构谐振图谱、禽类听觉耐受区间……十几组参数在虚拟空间交叉演算。

十分钟后,她停下。

“最优解:12kHz。”她说,“该频率位于米象神经系统敏感区(10-14kHz),远离钢架共振临界点(17.6kHz),同时避开了鸡类前庭系统易激频段(<16Hz及>20kHz)。理论驱虫效率可达峰值83%,结构风险降低至安全范围内。”

“听着像卖空调的宣传语。”陈浩挠头,“不过……能用就行。”

他起身检查分区扬声器,一个个手动校准频率。老旧的旋钮卡得厉害,他干脆拿扳手轻轻敲打。

“东南角那个破音响修好了吗?”他问。

“已更换驱动单元。”娜娜回答,“但建议减少移动作业,上次你跌入粮堆导致设备受潮,维修耗时四十三分钟。”

“那次是意外。”陈浩嘟囔,“谁想到谷子底下藏了个坑。”

他一边调试一边哼歌,跑调得离谱,节奏却莫名和声波脉冲同步。娜娜偶尔提示偏差,他就停下来调整,像个业余DJ在救场。

第一轮12kHz测试开启。

空气中那种让人牙酸的高频刮擦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微的嗡鸣,像是冰箱启动时的声音。

粮堆表面再次翻动,米虫陆续爬出,数量稳定。应力传感器读数缓慢回落,五分钟内从94%降到78%,仍在下降。

鸡舍那边,那只醉倒的小鸡摇摇晃晃站了起来,低头啄了啄地面,然后正常走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活了。”陈浩松口气,“总算没变成烤鸡、醉鸡、炸鸡三选一。”

“当前运行状态稳定。”娜娜确认,“建议加装吸音棉减少反射波叠加,进一步降低结构负荷。”

“行。”陈浩点头,“库存还有几块旧泡沫板,先顶上。”

他搬着材料往西侧走,路过粮堆边缘时脚下打滑,整个人往前一栽。好在他反应快,一把抓住支架,硬是撑住了。

“我说这地怎么越来越滑?”他低头看鞋底,“全是碎谷壳,踩上去跟踩珠子似的。”

“昨夜喷雾残留水分未完全蒸发。”娜娜说,“湿度维持在68%,高于理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