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项检查完毕,系统层面找不到明显故障。
“怪了。”陈浩皱眉,“全都正常,怎么打不出好成绩?”
“可能不是单个模块的问题。”苏珊说,“而是整体配合出了状况。就像一支球队,每个球员都能踢,但凑一起就是赢不了比赛。”
“那叫缺乏化学反应。”陈浩说,“或者教练太菜。”
“你在暗示谁?”苏珊瞥他一眼。
“我暗示我自己。”陈浩摊手,“我是统筹的,锅归我背。”
卡尔忽然开口:“有没有可能,我们高估了硬件的实际表现?比如,回收的电容虽然参数合格,但老化导致响应延迟?或者芯片虽能工作,但在高频下性能衰减?”
“有可能。”娜娜调出元件寿命评估模型,“部分器件已服役八年以上,长期处于待机状态,重启后可能存在隐性损耗。”
“也就是说,它们看起来活着,其实半身不遂?”陈浩说。
“类比恰当。”娜娜说。
“那咱们的设备,就是一群带病上岗的老兵,口号喊得响,冲锋时腿软。”陈浩靠在椅背上,“挺真实。”
“怎么办?”苏珊问。
“还能怎么办。”陈浩坐直,“继续查。既然表面没问题,就往深里挖。我们得看看,是不是某个环节偷偷掉了链子。”
“从哪开始?”卡尔问。
“从结果倒推。”陈浩指着屏幕上的断连记录,“每次信号崩都是在发射三十秒后出现,不是随机的。说明问题有规律,不是偶然。”
“我也注意到了。”苏珊快速翻看日志,“第一次异常出现在第31秒,第二次是第33秒,第三次是第29秒。集中在三十秒左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像是某种累积效应。”娜娜说,“可能是温度上升导致材料性能变化,也可能是电源负载逐渐加重引发电压微跌。”
“那就盯住这段时间。”陈浩说,“把前三十五秒的数据拉出来,细化到毫秒级,看有没有谁先撑不住。”
娜娜立即执行,将三次测试中最关键的时间段拆解成高密度波形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开始滚动,每一帧都标出了各模块的实时状态。
苏珊放大电源输出曲线,发现一个极其细微的下降趋势——从第25秒开始,电压缓慢降低,幅度只有百分之零点八,在正常波动范围内,但恰好与信号衰减同步。
“这里有东西。”她说。
娜娜同步查看其他数据流,发现放大模块的电流需求在同一时段略有上升,而电池的内阻值也出现了微小增长。
“不是单一问题。”娜娜说,“是多个因素叠加。电源输出微降,负载微升,加上元件老化带来的响应迟滞,最终导致信号质量下滑。”
“就像蚂蚁搬家。”陈浩说,“一只搬不了山,一百只就能。”